淮南子·主題篇·藝術與審美
〔原道訓〕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本經訓〕鐘鼓管簫,干戚羽旄,所以飾喜也;衰绖苴杖①,哭踴有節②,所以飾哀也;兵革羽旄,金鼓斧鉞,所以飾怒也。必有其質,乃為之文。
〔繆稱訓〕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③。文不勝質,之謂君子。
同是聲,而取信焉異④,有諸情也。故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夫子曰:“弦則是也⑤,其聲非也。”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發外者也。以文滅情則失情,以情滅文則失文,文情理通,則鳳麟極矣⑥,言至德之懷遠也。
〔齊俗訓〕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⑦。哀可樂者笑可哀者⑧,載使然也,是故貴虛⑨。
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⑩,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者雖病不哀⑪,強親者雖笑不和,情發于中而聲應于外。
瑟無弦,雖師文不能以成曲⑫;徒弦,則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悲也。
〔氾論訓〕譬猶不知音者之歌也,濁之則郁而無轉,清之則燋而不謳⑬。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⑭,憤于志,積于內,盈而發音,則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何則?中有本主以定清濁,不受于外而自為儀表也。
〔詮言訓〕神貴于形也,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
〔說山訓〕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⑮;規孟賁之目⑯,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亡焉⑰。
琬琰之玉,在污泥之中,雖廉者弗釋⑱;弊箅甑瓾,在袇茵之上,雖貪者不搏⑲。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
〔說林訓〕使但吹竽,使氐厭竅⑳,雖中節而不可聽,無其君形者也㉑。
靨酺在頰則好,在顙則丑㉒。
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質有余也㉓。
〔人間訓〕夫歌《采菱》㉔,發《陽阿》,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陽局㉕,非歌者拙也,聽者異也。
〔修務訓〕秦、楚、燕、魏之歌也,異轉而皆樂㉖;九夷八狄之哭也㉗,殊聲而皆悲,一也。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㉘。憤于中則應于外,故在所以感㉙。
邯鄲師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㉚,諸人皆爭學之;后知其非也,而皆棄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㉛。
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銜腐鼠,蒙猬皮㉜,衣豹裘,帶死蛇,則布衣韋帶之人,過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㉝。
〔泰族訓〕神農之初作琴也,以歸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㉞。夔之初作樂也㉟,皆合六律而調五音,以通八風;及其衰也,以沉湎淫康,不顧政治㊱,至于滅亡。
今夫《雅》、《頌》之聲,皆發于詞,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子以親。故《韶》、《夏》之樂也㊲,聲浸乎金石,潤乎草木。今取怨思之聲,施之于弦管,聞其音者,不淫則悲。淫則亂男女之辯㊳,悲則感怨思之氣,豈所謂樂哉!趙王遷流于房陵㊴,思故鄉,作為《山水》之嘔㊵,聞者莫不殞涕。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㊶,而歌于易水之上㊷,聞者莫不瞋目裂眥,發植穿冠㊸。因以此聲為樂而入宗廟,豈古之所謂樂哉!
師延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㊹,師曠曰㊺:“此亡國之樂也。”大息而撫之㊻,所以防淫辟之風也。
〔注釋〕 ① 衰: 也為“缞”,指喪服,用麻布做成,居喪期間披在胸間。绖: 居喪期間系在頭上或腰間的帶子。苴杖: 孝杖,一種粗糙的竹杖,居父喪時用。 ② 哭踴: 號哭頓足,表示悲痛的動作。古代居喪哭踴皆有規矩,故曰“哭踴有節”。 ③ 登: 進、入。圭、璋: 指帝王、諸侯舉行朝典時用作瑞信的玉器。 ④ 信: 指信息。 ⑤ 弦則是也: 原注為“閔子騫三年之喪畢,援琴而彈,其弦是也,其聲切切而哀”。王引之認為:“上文申喜遇母及艾陵之戰,皆直敘其事。此未敘其事,而忽之‘夫子曰: 弦則是也,其聲非也’,則不知所指為何事矣。疑閔子騫三年之喪畢援琴而彈十二字,本是正文,在夫子曰上。” ⑥ 極: 至,來到。 ⑦ 載: 梁玉繩認為“載”當作“戴”。 ⑧ 哀可樂者: 王念孫認為“哀可樂者”的“者”字因下個“者”字而衍。 ⑨ 貴虛: 原注為:“虛者,心無所載于哀樂也。” ⑩ 尋: 通“燖”,指火勢上騰。 ⑪ 病: 這里指哭得精疲力竭。 ⑫ 師文: 樂師名字。 ⑬ 濁: 低音。郁: 阻滯、滯凝。轉: 婉轉。清: 高音。燋: 通“憔”,這里指聲音脆弱無力。謳: 通“煦”,這里指聲音圓潤。 ⑭ 韓娥、秦青、薛談、侯同、曼聲: 均為古代善歌者。韓娥為韓國人,秦青、薛談為齊國人。“薛談”也謂“薛譚”。韓娥、秦青、薛譚三人事見《列子·湯問》。一曰“曼,長歌聲也”,即“曼聲”非指人,而指舒緩悠揚的歌聲。謳、歌:“謳”是指沒有伴奏的隨意哼唱,“歌”是指按照一定曲子演唱,可有伴奏(許匡一《淮南子全譯》)。 ⑮ 西施: 春秋越國美女。說: 悅。 ⑯ 規: 畫。孟賁: 古代勇士。 ⑰ 君形者: 指主宰形體的東西。這里指精神。亡: 消亡、沒有。 ⑱ 琬琰: 美玉。釋: 放棄、舍棄。 ⑲ 弊: 破舊。箅: 放在甑底的竹席。甑: 一種煮具,類似后世的蒸籠。瓾: 甑帶。是一種搭蒙在甑蓋上和蒙塞在甑鍋之間的布,以防熱蒸汽漏散。袇茵: 指一種毛氈坐褥。搏: 取。 ⑳ 但: 俞樾認為是“倡”字。氐: 俞樾等認為是“工”字的誤字。厭: 通“壓”,按的意思。 ㉑ 君形者: 主宰行為的精神。 ㉒ 靨酺: 頰邊的酒窩。顙: 額。 ㉓ 琢: 雕刻玉石。文: 文飾。余: 足夠。 ㉔ 《采菱》、《陽阿》: 古代樂曲名,較通俗。 ㉕ 《延路》: 民間更通俗的樂曲名。陽局: 王念孫認為應作“以和”。李善注《吳都賦》、《月賦》、《舞賦》、《長笛賦》、《七啟》時說到“不若《延路》以和”。和: 指曲調順耳好聽。 ㉖ 轉: 原注為“音聲”,這里指歌聲婉轉動聽。樂: 歡樂、快樂。 ㉗ 九夷: 古代稱東方部族為夷,傳說夷有九種。八狄: 古代稱北方部族為狄,傳說狄有八種。這里泛指各部族為“九夷八狄”。 ㉘ 征: 表現、表達。效: 反映。 ㉙ 憤: 積聚、積郁。感: 原注為“發也”。 ㉚ 李奇: 趙國著名音樂家。 ㉛ 未始知音者: 何寧說“《意林》引作‘邯鄲有吹者,托名李奇,人爭學之。后知其非(知非李奇所作),皆棄其曲。未始知音也’”。 ㉜ 猬: 刺猬。 ㉝ 韋: 經過加工的熟皮革。布衣韋帶: 指普通老百姓。睥睨: 斜著看人,多表示瞧不起人。 ㉞ 以歸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 王念孫認為本文本作“神農之初作琴也,以歸神杜淫,反其天心;及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于亡國”。 ㉟ 夔: 傳說是堯舜的典樂官。 ㊱ 淫康: 醉心于享樂之中。政治: 政事。 ㊲ 《韶》: 古樂曲名,相傳為舜所作。《夏》: 即《大夏》,夏禹時代的樂舞名。 ㊳ 辯: 通“辨”,區別、界限。 ㊴ 趙王遷: 戰國趙國國君。公元前228年秦攻趙國俘虜趙王遷,將他流放到房陵。房陵: 地名,在漢中。 ㊵ 《山水》: 王念孫認為應是“《山木》”。《史記·趙世家》裴骃集解和張守節正義及《文選·恨賦》注引此并作“山木”。 ㊶ 荊軻: 戰國時為燕太子丹賓客,受命入秦刺殺秦王,未遂被殺。高漸離: 為燕太子丹賓客。宋意: 亦為燕太子丹賓客。《水經·易水注》作“宋如意”。筑: 古代一種似箏樣的樂器。 ㊷ 歌: 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 水名,在今河北省易縣境內。“荊軻西刺秦王”詳見《戰國策·燕策》。 ㊸ 瞋目: 怒目。眥: 眼眶。裂眥: 形容兩眼圓睜,憤怒萬分。植: 立、豎。《文選·養生論》注引作“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高漸離、宋如意為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荊軻瞋目裂眥,發植沖冠”。 ㊹ 師延: 應是師涓,春秋衛靈公的樂官。原注說:“衛靈公宿于濮水之上,聞琴音,召師涓而寫之,蓋師延所為紂作朝歌北鄙之音也。”平公: 晉平公。鼓: 指演奏樂器。朝歌: 地名,殷都城,西周時衛國亦建都于此。鄙: 邊境。 ㊺ 師曠: 春秋晉國樂師,目盲而善辨音律。《韓非子·十過》記載: 衛靈公訪晉,途中聽人彈奏歌曲,便叫隨從樂官師涓記錄下來并練習演奏。抵晉后,衛靈公令師涓向晉平公彈奏路上記錄下來的歌曲,曲“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 ㊻ 撫之: 《韓非子·十過》作“撫止之”。
【鑒賞】真善美是人類活動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的。根據現代的學科分類,我們往往把真歸入自然科學的領域,把善歸入倫理道德的領域,把美歸入文學藝術的領域。正如近代日本學者黑田鵬信所說:“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淮南子》作為一部包羅萬象的帝王之策,自然也包涵了藝術與審美這個主題。從這里節選的相關材料可以看到,《淮南子》所談及的藝術,主要是以音樂為主。對此,我國近現代著名作曲家江文也先生曾說:“我們今日說的藝術涵蓋各種的領域。就古代中國(指上古時代的中國)而論,大概算得上的只有樂與詩,繪畫當時尚未成形,舞蹈則已包含在樂之中。勉強湊合的話,六藝中的書可以略等于我們今日的繪畫,其間當然還有程度的差別。此外,詩也可包含在樂當中。”(《孔子的樂論》)故我們這里主要就音樂展開分析,兼涉文學(包括詩)與繪畫。
談起音樂,大概是今天流行最為廣泛、民眾最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了。其實,在古代,音樂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也是極其廣泛的。比如《詩經》中的“國風”就是采集自周代的民歌,以后歷朝也都普遍設有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修務訓》中“未始知音”的故事也反映了音樂在民眾中喜聞樂見之程度:“邯鄲師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諸人皆爭學之;后知其非也,而皆棄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這頗有些我們今天追星的意味。但是,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意義遠遠超出于快餐式的時尚娛樂,而是有更為深厚的內涵。也正是因此,當那些只求時尚而不重內涵的人們去盲目追星,以至于連真假都不能分辨的時候,《淮南子》便斥之以“未始知音”。
為了使人們通透于音樂的真精神,《淮南子》用“文”與“質”的關系來闡明藝術的形式與內涵的關系:“鐘鼓管簫,干戚羽旄,所以飾喜也;衰绖苴杖,哭踴有節,所以飾哀也;兵革羽旄,金鼓斧鉞,所以飾怒也。必有其質,乃為之文。”《淮南子》在這里告訴我們,音樂并不僅僅是表面的文飾形式,而是有其實質性的情感內涵的。正是因此,精通音樂的孔子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弦則是也,其聲非也”,雖然演奏的還是同一首曲子,但是因為演奏者的心境變化了,所以發出來的聲音也就與以前產生了微妙的差異。
由上可見,一首美的音樂,不但要有一種純美的形式,而且要有一種純美的情感內涵,所以《淮南子》說:“以文滅情則失情,以情滅文則失文,文情理通,則鳳麟極矣,言至德之懷遠也。”《淮南子》在這里將音樂與道德聯系在了一起,更加凸顯了音樂的內涵價值。關于音樂與道德的關系,作曲家江文也先生曾精辟地分析道:“一般我們提起‘道德’兩個字,它給人的印象和‘宗教’給人的印象不一樣,它似乎蘊含較多的理智因素在其中。孔子卻認為在道德實踐的層面上,只靠理智轉移人的實際的行為,這是不足的。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準上所言,‘德’之一字不僅是要以理智知之,而且還要好之、樂之。用我們今日的話講,‘好’之事已蘊含感情的因素在其中;至于‘樂’,則屬于美的范圍了。”(《孔子的樂論》)因此,好的音樂應當是有助于人之為善的,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德國詩人席勒也說:“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
由《淮南子》到古今中外的諸多大思想家和藝術家對于音樂之深刻內涵的洞見,我們可以看到,音樂的價值絕不僅僅在于其感性形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夠從人的心靈深處打動人,激起人的美好的、良善的情感和氣質。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人的道德修養只有到了精通“樂”的地步,才算是真正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反之,一個不懂得藝術和審美,在內心深處沒有充沛的美的情感因子的人,我們很難想象他能夠對于至善至美的道德有一種真情的流露。也正是因此,音樂在上古時期就是貴族子弟所必須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藝之一,《周禮·保氏》云:“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以至于后來,《樂經》成為儒家尊崇的六經之一。
為了突出音樂的情感內涵的重要性,《淮南子》又把音樂的內涵稱為“君形者”:“使但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無其君形者也。”《淮南子》在這里給出一種假設,在吹竽時,讓一個人只負責吹,另一個人只負責按發音孔,雖然這樣也能合于音樂的節奏音調,但奏出的音調卻并不美,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這樣的音樂只剩下一種外在的形式,而失去了內在的情感與神韻,這種內在的情感與神韻,《淮南子》稱之為“君形者”,也即主宰“形”的“神”。不僅音樂是如此,繪畫亦是如此,《說山訓》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亡焉。”畫西施的面孔,看上去雖然也符合美人的標準但卻并不能使人感到心動;畫孟賁的眼睛,雖然畫得很大但卻并不能使人感到畏懼,這是因為這畫僅僅是形似而無神韻的緣故。同樣,我們學作詩、學作文,并不是說符合押韻、結構合理等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其神韻,也即詩歌、文章能夠打動人的地方。
通過對于文與質、形與神的關系的闡述,《淮南子》精辟地闡明了文藝創作與藝術審美的根本點,即要以質與神為主宰。由此,《淮南子》認為,只要質與神達到了充極豐沛的完美狀態,文和形甚至可以被遺忘,正如《說林訓》所說:“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質有余也。”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說山訓》講道:“琬琰之玉,在污泥之中,雖廉者弗釋;弊箅甑瓾,在袇茵之上,雖貪者不搏。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只要內涵是美的、善的,即使外在形式有些瑕疵,亦不妨礙美之為美;而如果內涵是丑的、惡的,即使外在形式看起來很高貴,亦不能改變丑之為丑。
總而言之,如《原道訓》所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又如《詮言訓》所說:“神貴于形也。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藝術與審美都應當以內涵價值、內在神韻與真情流露為核心,如果只從外在形式上去摸索形似,則只是一個“未始知音”的盲從者,并不能真正領悟到藝術的真諦所在。在今天這個把藝術娛樂化、時尚化乃至庸俗化的時代,我們尤其應當注意這一點,努力去追求真正美的東西。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舜耕歷山》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西家之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