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
譯文
滿口的花言巧語,滿臉的偽善神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名句解讀
孔子非常憎惡能說會道的人,他重實干,而非夸夸其談。孔子認為仁的反面就是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樸,主張訥于言而敏于行,特別強調言行一致,力戒空談,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也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
經典故事
漢朝第一任宰相蕭何死后,曹參繼任。曹參在施政方面完全按照蕭何制定的政策措施辦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如有人前來討論政治,曹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在用人方面,“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曹參專門選用那些言語不多、性格穩重、有長者風范的人擔任丞相府官吏,對那些能言善辯之徒、舞文弄墨之輩加以排斥。曹參任宰相雖然只有短短三年,但成效顯著,國家安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漢初御史大夫周昌,性格耿直,在皇帝面前常常犯顏直諫。劉邦晚年寵愛戚姬,戚姬生趙王如意,劉邦覺得太子仁弱,而趙王如意無論長相和個性都很像自己,遂產生了廢太子立趙王的念頭。當他表明自己的態度后,很多大臣提出反對意見,但都不能改變劉邦的想法。周昌認為絕對不能把太子廢了,態度十分強硬。劉邦問他為什么,周昌因為口吃和激動,無法把話說清楚,結結巴巴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見他這個樣子,不禁欣然而笑。當時呂后在東廂側耳傾聽,散朝后,專門去見周昌,并跪下行大禮表示衷心感謝,呂后說:“微君,太子幾廢。”后來,經過周昌、叔孫通、張良等人的努力,終于使劉邦打消了廢除太子的念頭,使太子劉盈順利繼承了皇位。
李靖是唐朝名將,他精通兵法,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連唐太宗李世民也經常向他討教兵法。但李靖并非能言善辯之人,史書稱李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似不能言”。
梁武帝時的名將馮道根,為人謹厚木訥,在戰場上能攻能守,屢立奇功。每場戰斗結束后,“諸將爭功,道根獨默”。但梁武帝并沒有因馮道根沉默寡言而忘記他的功勞,提拔他為豫州刺史,對馮道根的為人作風和辦事能力,梁武帝非常欣賞,他曾經感嘆道:“道根所在,令朝廷不復憶有一州。”
上一篇:《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