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為?
出處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洼,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曰,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為?”
——劉蓉《習慣說》
譯文
我年少的時候,在養晦堂西側的一間屋子里讀書。我低下頭讀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頭思索;思而不得其解,就起身繞著屋子踱步。屋里有一個小洼,直徑約一尺,并逐漸侵蝕擴展。每次跨過,總會被絆一下。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一天,父親來到此屋,回頭笑著對我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收拾好,又怎么去治理天下呢?”
名句解讀
要想成就大事,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經典故事
看著別人擁有驕人的成就,而自己卻是如此普通。每當如此,我們是否想過、問過自己:我做好了成功路上的點點滴滴了嗎?偉大的成就不是想出來的,而是點點滴滴的積累,靠一點一滴的辛勞澆鑄而成的。
東漢少年陳蕃,獨居一室,屋內齷齪不堪,其父老友薛勤勸告他時,他竟慨然道:“大丈夫當掃天下,安事一室乎?”誠然,有“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是“掃天下”也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縱觀歷史,類似的言論還有很多,如荀況在《勸學篇》里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又如道家至圣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陳蕃雖出此言,但他在20歲左右就舉孝廉入仕,拜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陳棄官行喪。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為別駕從事,他卻因與周景政見不合,又棄官而去。在這之后,地方政府曾舉薦其為方正,率直的陳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舉薦,陳蕃這才離家為官,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陳蕃在樂安任太守時,正值東漢外戚、宦官專權弄事之時。有一次,漢順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時任大將軍的梁冀寫了一封信給陳蕃,讓陳蕃為他做一件事。但陳蕃卻不以為然,梁冀的信使來找陳蕃,陳蕃拒而不見,信使便假稱大將軍求見。陳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將信使打死了。這種有悖情理的做法當然為一貫飛揚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聲討”,陳蕃便被貶到修武縣做了一名縣令。幸運的是,由于陳蕃在任時政績顯著,沒過多久,漢順帝再次起用陳蕃,拜為尚書。靈帝時,陳蕃已官至太傅。陳蕃的仕宦生涯,一直處在宮廷爭斗的動蕩之中。作為東漢的大臣,他要么與專權的外戚爭鋒,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后漢書》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曄在評價陳蕃時這樣說道:他賢能樹立風聲,不計個人榮辱。在朝綱崩亂之際,與奸佞之人同朝爭鋒,以至于最終慘死在這上面。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傳達的道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光說不練,應該將主要精力投入自己的事業中去,而不應該分散精力到與事業無關的地方。
上一篇:《世事每逢謙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