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治學·讀書的名人名言大全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魏書·王肅傳》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
開篇玩古,則千載共朝;削簡傳今,則萬里對面。記善則惡自削,書賢則過必改。
——[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序》
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北齊]顏之推《勉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
——[唐]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
——[唐]柳宗元《三贈劉員外》
愿爾一祝后,讀書日日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
——[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趙恒《勸學文》
讀書趨簡要,言說去雜冗。
——[宋]歐陽修《送焦千之秀才》
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
——[宋]張載《張子全書·語錄中》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川歸》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雜說·送張琥》
讀得書多勝大丘,不須耕種自然收。
——[宋]蘇軾《讀書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宋]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讀書先務精而不務博,有余力乃能縱橫爾。
——[宋]黃庭堅《山谷別集·答蘇大通》
今人讀書,務廣而不求精??炭嗾咂惹卸鵁o從容之樂,平易者泛濫而無精約之功,二者之病雖殊,然其所以受病之源,則一而已。
——[宋]朱熹《窮理第三》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后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
——[宋]朱熹《窮理第三》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 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
——[宋]朱熹《讀書法上》
大抵為學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須用無書不讀,無不究竟其義;若年齒向晚,卻須擇要用功,讀一書,便覺后來難得工夫再去理會,須沉潛玩索,究極至處,可也。
——[宋]朱熹《總論為學之方》
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宋]朱熹《讀書之要》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讀書之要》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宋]朱熹《讀書之要》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宋]朱熹《學規類編》
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
——[宋]朱熹《性理精義》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 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教化》
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后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于學哉。
——[宋]朱熹《文集·答陳師德》
所讀書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眾醫雜進,百藥齊下,決無見效之理。
——[宋]朱熹《文集·答呂子約》
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宋]陸九淵《語錄上》
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不可草草,所謂優而柔之,厭而飫之,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的道理。
——[宋]陸九淵《語錄下》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
——[宋]陳善《捫虱新語》
叢天下之書而聚之,是謂藏書,藏而不讀,不如不藏,讀而不精,不如不讀。
——[元]方回《桐江續集·叢書堂記》
多藏書而不善讀,雖萬卷吾以為不足;善讀書而不多藏,雖一卷吾以為有余。
——[元]方回《桐江續集·叢書堂記》
讀書之久,見得書上之理,與自家身上之理,一一契合,方始有得處。
——[明]薛瑄《讀書錄》卷七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明]于謙《觀書》
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
——[明]呂坤《呻吟語·問學》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古人讀書,取科第猶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道理不明,好人終做不成,惰與傲之習氣未除也。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
——[清]汪琬《堯峰文抄·傳是樓記》
欲速是讀書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綿密不間斷,不在速也。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示大兒定征》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能讀不難,能記為難;能記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善果為難。
——[清]張潮《幽夢影》
圣賢為學,雖不廢書,實不專于書。
——[清]王懋竑《穆堂別考·古訓考》
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
——[清]鄭燮《贈國子學正侯熹王番弟》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清]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善讀書者,日攻日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
——[清]鄭燮《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跋》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清]袁枚《隨園詩話》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
——[清]袁枚《隨園詩話》
物在天地間,有散也有聚;惟有書藏胸臆間,鬼難風災吹不去。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題蔣元葵進士藏書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清]錢泳《履園叢話》
士人讀書,第一要義,有志,第二要義,有識,第三要義,有恒。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家書·家訓一》
讀書不必急求進功,只要有恒無間,養得此心純一專靜,自然所學日進耳。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家書》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
——[清]徐洪鈞《書懷》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清]周希陶《增廣賢文》
肯讀書自有工夫,不肯讀便無工夫。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
知古知今,是謂通才。能如是隨處留心,斯與讀死書者有異矣。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札記批》
不會讀書,書面是平的;會讀書,字句都浮起來了。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與方法》
要專門讀通一些書,這就是專精,也就是深入細致,要求甚解。
——陳垣《時不待人,努力讀書》
分類有益于揣摩文章,編年有利于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
一個人處在沉悶的時代,是容易喜歡看古書的,作為研究,看看也不要緊,不過深入之后,就容易受其浸潤,和現代離開。
——魯迅《書信集·致劉煒明》
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后決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
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
——周作人《古書可讀否的問題》
在我們懶惰的人看來,多以為省出來的時間,只是為休息休息,哪知人家工作之外,還要讀書。省出來的時間愈多,就是讀書的時間愈多,使工不誤讀,讀不誤工,工讀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李大釗《工讀》
書是死的,自然是活的。讀書是間接的求學,讀自然書乃是直接的求學。只知道書不知道自然的人是書呆子。
——李四光《李四光傳》
單讀一種的書或一個人的文章,必易被那所讀的書或文所拘牽,所局限,既不能有富足的蓄積,也容易傳染了著者用詞的癖性。
——陳望道《詞底蓄積》
活的書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讀。新時代的學生要用活書去生產,用活書去實驗,用活書去革命,用活書去樹立一個比現在可愛可敬的社會。
——陶行知《新舊時代之學生》
理解不足,只好精讀,只好深思,換句話說: 便是只好待時。待到自己的經驗足時,終有徹底理解的時期出現。
——郭沫若《雅言與自力》
人是活的, 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 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 可以把人讀死。
——郭沫若《游太湖蠡園為游人題詞》
第一,“擔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擔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有這擔心,一定可以學得上進。
——梁漱溟《朝話》
所見要真,所聞要切,所感要深,所思要透。
——葉圣陶《臨摹與寫生》
求知識的門徑很多,如實驗、觀察、游歷、交友、從師,以及讀書都是,但是要算讀書為最經濟。
——楊賢江《青年修養與青年教育·論讀書法》
世界上的大思想家和大發明家,都從書堆中進去,再從書堆中回出來。
——郁達夫《人與書》
要時時讀書,不然便會鄙吝復萌,頑見俗見生滿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時時讀書所致。
——林語堂《論讀書》
讀書,所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林語堂《論讀書》
讀書本是一種心靈活動,向來算為清高。
——林語堂《論讀書》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
——林語堂《論讀書》
讀書不可以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
——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讀書是至樂的事,杜威說,讀書是一種探險,如探新大陸,如征新土壤;法朗士也說過,讀書是“靈魂的壯游”,隨時可發現名山巨川、古跡名勝、深林幽谷、奇花異卉。
——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什么才叫做真正讀書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興趣到時,拿到書本就讀,這才叫真正的讀書,這才不失讀書之本意。
——林語堂《林語堂散文》
讀書應取其性情相近者而精讀之,才容易于見解思想上有所啟發,如此時久日漸,自然也可有成就。
——林語堂《<大荒集>自序》
讀死書,死讀書,只讀一面的書而不讀反面的其他多方面書,卻往往會養成思考時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獨立思考能力的萎縮。
——茅盾《談獨立思考》
把生活經驗看成萬應靈藥,不要從書本上得知識,那就好比丟掉羅盤不用,硬要暗中摸索,傻勁固然可佩,但亦何必。
——茅盾《個性問題與天才問題》
在社會里營營逐逐的,如果偷得浮生半日閑,還當以能讀書為無上的快樂,何況青年本是以讀書為自己的職責的呢!
——謝六逸《與青年談讀書問題》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轉引自《周總理的青少年時代》
我們讀書做事做人,都不可認真一面,正面文章之外,須知有一個反面在。
——陳子展《正面文章反看法》
書是要會讀的。一切書都不會告訴你現成的公式或是什么秘訣——例如成功秘訣,學成文豪的秘訣。一切書都是為著幫助你思想, 而不是為著代替你思想而寫的。
——瞿秋白《關于高爾基的書》
讀書是把別人的思想歷程重新走過一遍,不知不覺會成為別人思想的俘虜。
——曹聚仁《苦茶》
把讀書與做人、做事和求進步三件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讀書,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識。
——李公樸《讀書實驗》
讀書如登高山,非有勇氣,絕不能登至山頂,接近云霄。讀書如撐船上灘,不可一刻松懈。讀書如臨戰場, 不能戰勝書籍, 利用書籍, 即會為書籍役使, 作書本的奴隸。
——賀麟《讀書方法與思想方法》
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梁實秋《讀書苦? 讀書樂?》
讀書求學,自有一條正路可循,由不得自己任性。
——梁實秋《讀書苦? 讀書樂?》
吾人讀書上課,無所謂性情近與不近,無所謂有無興趣。讀書上課就是紀律,越是自己不喜歡的學科,越要加倍鞭策自己努力鉆研。
——梁實秋《讀書苦? 讀書樂?》
假如一個人在學校讀書,從來沒有翻過學校的書目卡片,沒有借過書,無論他的功課成績多么好,我想他將來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
——梁實秋《書與我》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梁實秋《書與我》
行萬里路,究不若計萬卷書之重要。知識無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時間實在不夠用。所以,用功讀書開始要早。青年不努力,更待何時?
——梁實秋《少年心,無處尋》
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
——徐復觀《我的讀書生活》
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隨便讀到一部作品就全盤接受,因為他頭腦空空,裝得下許多東西。
——巴金《再談探索》
我們和十個人相交,未必有兩三位可以成為朋友;從書中所得到的友誼溫情,比例卻比較高。
——李霽野《讀書與生活》
光讀書而無生活,只嘗得到間接的經驗,和吃嚼過的飯差不多; 光生活而不讀書,卻勢必空虛,狹小。
——李霽野《讀書與生活》
要多讀書,用功讀書,但是還得善于讀書。
——吳晗《讀讀書》
讀書之為必要,也要有個理在。這理可以上,是讀書可以“明理”,即分辨事物的對錯是非??梢灾?,是必須讀書,才能求得知識,學會技能,或說取得處理的能力。還可以下,是用讀書之法,能夠變“日長如小年”為很容易度過去。
——張中行《<讀書學文碎語>自序》
盡信書,固不如無書,而盡不信書,則又如無書。不盡信書,斯為中道。
——錢鐘書《管錐編》
不會讀,書如干草。會讀,書如甘草。
——金克木《文化卮言》
讀書的興趣是多變的,忽然想看古書了;又忽然想看外國文學了;又忽然想研究社會科學了,這都沒有關系。盡量去看吧,每一種學科,都多讀幾本吧。
——孫犁《散文三篇》
青年讀書,是想有所作為,是為人生的,是順時代潮流而動的。老年讀書,則有點像經過長途跋涉之后,身心都有些疲勞,想停下槳櫓,靠在河邊柳岸,涼爽涼爽,休息一下了。
——孫犁《我的讀書生活》
讀書如同蜘蛛結網一樣,從一點開始,可以由此及彼,越來越廣,但又萬變不離其宗。
——陳從周《樂莫樂新相識》
精讀,好像牛吃東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來,慢慢反芻、消化。泛讀,就像鯨魚張開大口似的,把小魚小蝦都吃下去,漏一些也沒有關系。
——秦牧《藝海拾貝》
一個人讀書,并不只是為了將來找工作賺錢。一個人除了維持生活之外,還應該為自己的生命找出一點更鮮明的意義。
——《羅蘭小語》
只生活,不讀書,所得知識必定浮泛淺薄,不能深入;只讀書,不生活,則有成為書呆子的危險。
——《羅蘭小語》
怎樣讀書,其實也是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一種尺度。
——黃裳《西泠訪書記》
盡信書,不如無書。而要懂得這個不如無書的理由,找到不如無書的根據,卻還是要讀書,讀各種書。
——馮英子《書門偶拾》
做學問誠然必須讀書,而讀書卻不等于做學問。
——吳小如《漫談我的所謂“做學問”和寫文章》
讀書的目的,是要增長知識,明辨是非,活躍思想,探尋真理,提高人的價值。
——蔣孔陽《且說說我自己》
在你煩惱、痛苦的時候,特別是在你又不愿向任何人訴苦抱怨的時候,往往只要拿起一本心愛的書,你的心就可以得到安寧,你就不難跨過心理失衡的難關。
——李子云《書緣》
人們要想豐富自己,使個人短暫的一生能包容更多的人生經歷,就只能憑借閱讀小說來展開想象,增加自己的人生閱歷,從而使自己變得更為聰明起來。
——張賢亮《<土牢情話>日文版序》
一個人讀書,并不是想知道自己全然不知道的事,而是想印證自己業已模糊知道的事。
——陳家琪《人生天地間》
一切學業說到底都是謀生的手段(為了肉體的存活),都是娛樂的玩具(為了精神的充實)。
——史鐵生《一封家書》
和書的緣分就像談戀愛,越是遭到砍伐殺戮,越是生長得瘋狂,熱烈。
——舒婷《你丟失了什么》
名著是一種財富,讀通了它們,世界的真諦、生活的原則便掌握在手。
——秦文君《我屬馬》
文學的素養對人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連名著都沒接觸多少的人絕不會是個精神豐富的有涵養的人。
——秦文君《我屬馬》
在寧靜悠閑的時間,我就去讀文字的書,在憂郁沉悶的時候,我就去讀大自然的書。當我從文字的書中走出來的時候,我好像成了哲人,當我從大自然的書中走出來的時候,我仿佛成了孩子。
——汪國真《哲思短語》
書可以有形,亦可無形;書可以穿上衣服變成我,我也可以脫掉衣服鉆入書中。我們相互依賴,又彼此獨立。
——陳染《我是主人》
讀書的佳境,如同愛情一樣,是投契,是相許,是沉浸,是融合,來不得半點強求與逼迫。
——祝勇《功利性讀書》
書不是揮鞭的強盜,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風里,書是嫵媚的情侶,溫順的馬駒,是杯中的明月, 更是幽暢的歌吟。書能讓我們覺著活得很好, 這就足夠了。
——祝勇《功利性讀書》
等到我不把書本當作萬花筒,而把它當作向上的梯子時,我才真正懂得了書的價值。
——歐陽文彬《書店工作放談》
真正的好書,也一如美食,越咀嚼越有滋味。通過對滋味的品鑒,于不知不覺中吸納了營養。
——公劉《讀出書之味》
讀書不是找答案,而是找問題。
——敦源《愛的絮語》
讀書不可不癡,不癡哪能嘗到書味? 讀書萬不可癡,癡了會把歪味當正味。
——戴逸如《題漫畫》
讀書之大忌乃淪為活書柜、復印機;讀書人最可悲的莫過于把自己的腦海蛻變為著作家們的跑馬場、資料庫。
——金馬《青春情思串》
我在悲痛時想在書中尋找安慰,結果得到的不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誨,就像有人為了尋找銀子,竟然發現了金子一樣。
——[意大利]但丁,轉引自里赫登施坦因《書話》
不僅閑人,就是最忙的人,讀這種小說也是正當的消遣。因為弓弦不能老繃緊了不放,人是個軟弱的東西,沒一點適當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隨筆三則》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隨筆三則》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才干。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
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需知其中梗概,而對于少數好書, 則要通讀,細讀,反復讀。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
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能。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求知》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隨筆集》
讀書可以幫助你忘記你的悲哀。
——[英國]莎士比亞《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讀好書就像同以往許多世紀最有教養的人交談。
——[法國]笛卡爾《方法論》
每天讀上五小時的書,人很快就會變得淵博起來。
——[英國]塞繆爾·約翰遜《懶漢》
我口袋里只要有一本新書,我的心就怦怦跳了起來,恨不得一口氣把它讀完。
——[法國]盧梭《懺悔錄》
凡是我所讀過的書籍,在我的內心里,都比我的職業能喚起更高尚的感情。
——[法國]盧梭《懺悔錄》
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的人。
——[法國]盧梭《愛彌兒》
有多少人通過讀一本書而使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
——[美國]梭洛《瓦爾登湖》
愛讀書的人辦起事來總是得心應手,只要他想干什么,他就會有作出決斷的智能和付諸行動的力量。
——[英國]葛德文《詢問者》
讀書不過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們只可以把書本當做“引繩”,閱讀時依賴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導向某方面……唯有能自由而正當思索的人,才可發現精神上的康莊大道。所以,我們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滯之時,才去讀書。
——[德國]叔本華《關于思考》
一天到晚沉浸讀書的人,他的精神彈力便要消失殆盡了,這就和長時期被重物所壓的彈簧一般,它的彈力必定會消失的。
——[德國]叔本華《關于思考》
那些終其一生于讀書和靠書本獲得智能的人,就像那些憑旅行指南了解一個國度的人一樣。
——[德國]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叔本華隨筆和箴言集》
假若我們本身并不具備天賦才能,那么讀書只能使我們學會一點僵硬的裝模作樣,以及變為一個矯揉造作的模仿者。
——[德國]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叔本華隨筆和箴言集》
買書,只有當人們在同時也買到讀這些書的時間后,才是一件善事。然而,通常情形往往是: 購書便被認為是占有它們的內容。
——[德國]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叔本華隨筆和箴言集》
我只不過是一架機器,注定要吞食這些書籍,然后以改變了的形式把它們拋進歷史的垃圾箱。
——[德國]馬克思《馬克思致勞拉·拉法格和保爾·拉法格》
人生是短暫的,其中寧靜的日子很少。所以,我們不應把它們浪費在讀那些沒有價值的書上。
——[英國]約翰·羅斯金《芝麻與百合》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挪威]易卜生《培爾·金特》
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德國]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讀書之于思想猶如運動之于身體。運動使人健壯,讀書使人賢達。
——[英國]約瑟夫·艾迪生《閑談者》
讀書是治療我們高度機械化時代所固有的標準化和簡單化的良藥。讀書擴大我們對別人的生活、性情與需要的認識;書籍絕妙地幫助人走出自“我”的圈子。
——[英國]高爾斯華綏《見聞與回憶》
我讀得愈多,書籍就使我同世界愈來愈接近,生活對于我也就變得更加光明,更有意義。
——[蘇聯]高爾基《我怎樣讀書》
讀書——對于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是種高尚的享受;我珍視書籍,它是我熱愛的癖好。
——[蘇聯]高爾基《讀一本令人不安的書》
要想受益于書本,就必須虛心地、專一地、誠實地去讀。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貪圖博學的虛名。
——[德國]托馬斯·厄·肯培《效法基督》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美國]愛因斯坦《成功者的奧秘》
讀書要盡量聚精會神,沉思冥想。如同親臨一場美妙的音樂會,一次神圣的禮儀。凡是一目十行、斷斷續續、心不在焉者都不能算是讀書。
——[法國]安德烈·莫洛亞《生活的藝術》
讀書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書中重新發現生活、更準確地理解生活的藝術。
——[法國]安德烈·莫洛亞《生活的藝術》
一個孩子只要學會了看書,遲早總會看到能使他產生某種理想的書,而一個孩子只要有了理想,就幾乎沒有達不到的目的。
——[美國]詹姆斯·米切納《夏威夷》
精讀一本書,深深挖掘下去就能尋根求源,探得其中之奧妙。這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日本]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不讀書的人,不光人要變得淺薄,也將被社會的前進步伐所拋棄。
——[日本]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與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塑造人生。
——[日本]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對我來說,捧讀一部從來未讀過的杰作就像結交一位新知;重溫已讀過的書籍猶如與老友重逢。
——[英國]哥爾斯密《世界公民》
閱讀,它橫臥在精神生活的門口, 它可以引導人走向精神生活, 而不能取而代之。
——[法國]哈羅斯《長篇小說的語言》
讀書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究竟認知了什么,它既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發現的工具。
——[美國]費迪曼《一生的讀書計劃》
上一篇:關于愛慕戀情·愛情的名人名言大全
下一篇:關于經營財富·財富的名人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