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出處】
《呂氏春秋·先己》,作者呂不韋,戰國時秦國人,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
【譯文】
要想戰勝他人,首先要戰勝自己;要想評論他人,首先要評論自己;要想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
【賞析與啟迪】
知人不易,自知更難。一個人要想適應社會,既要有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要么是自視甚高,要么妄自菲薄,不能與人融洽相處,無法團結別人,辨別不了善惡、美丑。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很多時候人不是被別人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所打敗。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在戰爭初期本來占有很大的優勢,卻因垓下一戰,最終敗于劉邦,在烏江邊飲恨自刎。表面看來,是劉邦打敗了項羽,實際上是項羽輸給了自己——輸在剛愎自用,輸在自高自大,輸在不能正確面對挫折,輸在對前途失去信心。
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如果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給自己以準確的定位,就易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自傲自負,過于高估自己。比如在學習中自以為是,生活上我行我素,與人交往惟我獨尊,升學求職眼高手低,其結果無不四處碰壁。另一種是自慚淺薄,過于低估自身能力。無論是生活和學習,他們悲觀畏縮,自輕自賤,總是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長此以往,壓抑和埋沒了自己潛在的優勢,也磨滅了積極進取、敢于拼搏的勇氣。
上一篇:《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