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出自哪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什么意思,《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原文出處,《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賞析。
【出處】 魏·曹操《蒿里行》
【鑒賞】 東漢末,隴西豪強董卓篡奪了漢帝國的軍政大權。關東各地諸侯推舉北方豪強袁紹為盟主,聯合起來討伐董卓。曹操也參加了當時的討董聯軍但諸侯各懷異心,勾心斗角,爭權奪利,根本無意討董,隨后之間又相互殘殺,連年混戰。“蒿里行” 一詩批評了討董聯軍的不團結現象,特別是批評了袁氏兄弟鬧分裂的罪行。詩中也反映了諸侯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表現了曹操渴望國家統一的心情。后四句意思是: 遍野白骨無人過問,千里焦土荒無人煙,聽不見雞鳴。老百姓死得百不余一,思想起來叫人痛苦斷腸。“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這兩句詩,用來描寫戰爭,殺人盈野,給老百姓帶來嚴重災難。
【原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躕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上一篇:《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
下一篇:《百年哪得更百年,今日還須愛今日》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