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洵《管仲論》:“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管仲輔齊桓公,得以霸天下,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世人多推管仲之功。管仲死后,小人豎刁、易牙、開方作亂,齊因而衰落,世人多指豎刁、易牙、開方之罪。本段大意:蘇洵認(rèn)為齊國大治,非管仲之功,而功在鮑叔,因鮑叔于囚徒之中救了管仲,并推薦了他。反之,齊國之衰,罪不在豎刁等三人,而在管仲。因管仲為相時明知這三人奸險,而不除掉,以致釀成大禍。所以說罪在管仲。作:發(fā)生。本條大意:一件事的成功,有其成功的根源,并非成功的那天成功的,反之,一件禍患的發(fā)生,也有其發(fā)生的根源,并非禍患發(fā)生那天才有禍的。說明成功與失敗都有其根源,并非突然發(fā)生的。這是指管仲的成功來于鮑叔,豎刁等的作亂來于管仲。后世用法,只取字面上的意思。
上一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