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出唐·張繼《楓橋夜泊》。一題《夜泊楓江》。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郊。江楓:江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對愁眠:指詩人懷著羈旅鄉愁睡下。一說,愁眠是山名。姑蘇:蘇州的別稱,因蘇州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鐘聲:當時寺院有夜半打鐘的習慣。這幾句詩的意思是:夜晚月亮落下去了,在滿天的秋霜里,聽得幾聲鳥兒在啼叫。江邊的楓樹映照著漁船上的燈火,游客帶著羈旅的愁情入睡了。夜半時分,忽聽得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的鐘聲,傳到了游客的船上。關于“夜半鐘”曾引起不少爭論。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指責說:“唐人有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后人多有駁正,如南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蓋公未嘗至吳中,今吳中山寺實以夜半打鐘。……《唐詩紀事》卷二十五曰:此地(指姑蘇)有夜半鐘,謂之無常鐘,(張)繼志其異耳。歐陽以為語病,非也。”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九說:“此蓋吳郡之實耳。今平江城中從舊承天寺鳴鐘,乃半夜后也,馀寺聞承天寺鐘罷,乃相繼而鳴,迨今如是,以此知自唐而然。楓橋去城數里,距諸山皆不遠,書其實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五也說:“嘗過蘇州,宿一寺,夜半聞鐘聲。因問寺僧,皆云:分夜鐘曷足怪乎!尋聞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鐘惟姑蘇有之。”都以事實證明了張繼詩句不誤。此詩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寫霜天夜色,江楓漁火,于景物中雜以聲響的描寫,以襯托中秋夜的幽靜,抒寫旅人的孤寂之感,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后人談到寒山寺、漁火、鐘聲等常引用這首詩或其中的句子。
例如
①你對這首描寫秋夜羈旅所見的景物和悠思的詩應該還記得吧!“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說,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張繼赴長安應考落榜,回程夜晚船停在蘇州楓橋,失意落魄,徹夜難眠,因此寫下這首水鄉秋夜凄艷、愁思百結的絕句,意境多么空靈幽美,你們日本人最喜歡這首詩。(摘自陳得勝《宵待草》)
②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我沒見過姑蘇的漁火,但小清河上的蟹燈,那暈黃的燈光,飄飄忽忽,閃爍在中秋蕭疏的原野上,閃爍在我記憶中的深處……(摘自楊啟璋《清河蟹燈》)
③“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大概從宋朝開始)就有人提出過懷疑,認為夜半不是撞鐘的時候,我從小就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半夜不是撞鐘的時候呢?我的家就是夜半撞鐘的。而且只有夜半鐘。半夜,子時,十二點。(摘自汪曾祺《橋邊小說三篇·幽冥鐘》)
④這時節,有眾多的詩文相伴豈不是美事?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些許哀愁,融于穆寥的深夜里,綿延怎樣的思念?(摘自吳燕燕《秋之清涼》)
上一篇: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名句解讀
下一篇:李重元《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詩句大意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