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者,使跖可信》原文與賞析
善治者,使跖可信,而況伯夷乎?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而況跖乎?勢不能為奸,雖跖可信也;勢得為奸,雖伯夷可疑也。(《商君書·畫策》)
【注釋】跖(zhí):人名,春秋戰國時期的強盜首領,因貪婪著稱。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他與弟弟叔齊互相推讓君位,逃到周地,周武王伐紂滅商后,他們發誓不吃周的粟米,隱居在首陽山,采山菜為食,最后餓死。古代把他們奉為德行高尚的典范。
【譯文】善于治國的人,能夠使像跖這樣的人都變得誠實可信,而何況像伯夷一樣的人?不善于治國的人,即使有像伯夷這樣的高潔之士也會變得行為可疑,而何況像跖這樣的人?如果客觀形勢使得人們不能夠做壞事,那么即使像跖這樣的人也會變得誠實可信;如果客觀形勢讓人們能夠做壞事,那么,即使像伯夷這樣的人也會變得行為可疑。
【評說】由于人性自利,商鞅認為只要法度足夠嚴厲,民眾就不敢違抗;法度不夠嚴厲,民眾就會作惡。可是,執法的人也是人性自利的普通人,如果他們違法的話,誰去制裁他們?只有人心發生改變,自覺地不去違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上一篇:《善治內者,不治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善章草王魯生墓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