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原典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為學問切戒。
譯釋
以前有人說:“放棄自己家中的大量財富,卻模仿乞丐拿著缽挨家乞討。”又說:“一個暴富的窮人不要老是向人家夸耀自己的財富,誰家的灶臺里不冒煙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用來勸說那些看不清自己的人,另一句是用來忠告那些炫耀自己財富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的人應當徹底戒除的。
解讀
“面子”厚度要合適
人都好面子,面子問題,往往和對錯功過無關。面子的得失,只是個人的一種感受。同樣一件事,有的人不屑為之,認為很失面子,有的人卻鉆窟打洞地找著去做。“要臉”與“不要臉”也只屬于公眾臧否,屬于道德評價的范疇,但它卻是衡量做人底線的標準。有的人太好面子,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聽到一點點噓聲,就面紅耳赤,坐立難安;聽到贊揚就開心莫名,忘乎所以。有時會為了面子妄自菲薄或是自夸自傲。
孟子說,希望尊貴,這是人們共同的心愿。每個人都希望有值得別人敬重的尊貴之處。家里雖有萬貫財寶,可是卻要學者乞丐沿街乞討,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妄自菲薄的人不去思考自己的價值。天下萬物,獨一無二,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了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自尊也要有個度,不要自尊的是無恥之徒;而過分自尊反而容易走向自卑,俗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吃虧的還是自己。
魯迅的《彷徨》中有一段高老夫子的故事:
“‘爾礎高老夫子’?誰呢?你么?你改了名字了么?”黃三一看完,就性急地問。
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確改了名字了。然而黃三只會打牌,到現在還沒有留心新學問,新藝術。他既不知道有一個俄國大文豪高爾基,又怎么說得通這改名的深遠的意義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復他。
……
高老師忽而覺得很寂然,原來瑤翁已經不見,只有自己站在講臺旁邊了。他只得跨上講臺去,行了禮,定一定神,又記起了態度應該威嚴的成算,便慢慢地翻開書本,來開講“東晉之興亡”。
“嘻嘻!”似乎有誰在那里竊笑了。
高老夫子臉上登時一熱,忙看書本,和他的話并不錯,上面印著的的確是:“東晉之偏安”。書腦(線裝書訂眼穿線的地方——編者)的對面,也還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頭發,不見有別的動靜。他猜想這是自己的疑心,其實誰也沒有笑;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書本,慢慢地講下去。當初,是自己的耳朵也聽到自己的嘴說些什么的,可是逐漸胡涂起來,竟至于不再知道說什么,待到發揮“石勒之雄圖”的時候,便只聽得吃吃地竊笑的聲音了。
……
他總疑心有許多人暗暗地發笑,但還是熬著講,明明已經講了大半天,而鈴聲還沒有響,看手表是不行的,怕學生要小覷;可是講了一會,又到“拓跋氏之勃興”了,接著就是“六國興亡表”,他本以為今天未必講到,沒有豫備的。
他自己覺得講義忽而中止了。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這樣罷……”他惶惑了一會之后,才斷續地說,一面點一點頭,跨下講臺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門。
“嘻嘻嘻!”
他似乎聽到背后有許多人笑,又仿佛看見這笑聲就從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來。他便惘惘然,跨進植物園,向著對面的教員豫備室大踏步走。
高老夫子就是一個略有學識的女老師,她之前寫過一篇響當當的文章轟動學術界,受到了很多人的恭維與贊美,就認為自己是很厲害的。受聘于女子學院,給一些女性講課,這在當時那個年代是飽受爭議的,她也沒有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由于仿佛聽到嘲笑聲而憤怒,從而討厭這些想要學習的女性,她卻忘記自己也是女性。讀書人最忌諱妄自菲薄與自夸自傲,這會使人迷失自我,看不清外界。
沒有實力,還夸耀自己,比如,用收藏精品書來裝飾自己,卻從未認真地讀過。自夸自傲,只能滿足自己的一份卑劣的虛榮,其實精神財富極度匱乏。
做學問的人,要懂得丈量一下自己的“面子”,厚了,磨薄;薄了,打糙。這樣才能做一個冷靜、睿智、沉穩踏實的人。
人生智慧
人貴有自知之明,認清了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充分地發揮優點,不斷地改掉自己的缺點。要知道,天地萬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沒有那種心境,就無權去評說別人。為人處世,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夸自傲。
上一篇:功勞且勿驕矜,罪過當多懺悔
下一篇:厚德載物,乃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