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喪節身不保
漢桓帝時期,他身邊有一個貼身太監,名叫王甫,漢桓帝對他非常寵信。王甫仰仗著桓帝的寵信,用盡各種手段敲詐、收賄朝廷官員,聚斂財富。他甚至敢敲詐皇帝的親弟弟劉悝。
劉悝在桓帝即位后,被封為渤海王,后來,因為犯了“謀為不道”罪,被桓帝貶為癭陶王(其封地在今河北寧晉縣境),從食邑一郡之租,減少到僅食一縣之租。劉悝原本是個奢侈浪費、揮金如土的王子,租稅收入的突然驟減,根本無法滿足他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便想方設法要恢復原來的爵位。他左思右想,終于想到皇帝身邊的“紅人”王甫。于是,劉悝找到王甫,讓他在皇上面前替他說情。
劉悝知道王甫是一個貪財之人,如果托他辦事,不給他好處,他是不會盡最大努力去辦的,于是,他就和王甫私下達成了交易,如果王甫能在桓帝的耳邊多進美言,使自己恢復原來的爵位,那么,他將給王甫五千萬作為酬謝。
雖然兩人已達成協議,但是,王甫因為沒有馬上得到實惠,所以他卻從來沒有在桓帝面前替劉悝說過半句好話。但是,天有不測風云,沒過多久,桓帝得了重病,在病榻上的漢桓帝,想到之前對自己同胞兄弟劉悝的處罰可能是太重了,于是,便寫下遺詔,恢復劉悝渤海王的爵位。
桓帝死后,遺詔當眾宣讀,劉悝恢復了原來的爵位和封地。王甫怎么也沒有想到事情會變得這么突然,于是,他便將計就計,在劉悝面前裝好人,說因為自己在皇上面前說盡了好話,才使得皇上在臨終前幡然改悟,恢復了他的爵位。但是,劉悝根本沒有理會他,王甫見劉悝是這樣的態度,干脆直截了當地向他索要五千萬的報酬費。劉悝雖然整天吃喝玩樂,但是也不是個白癡,他早就打聽到王甫根本沒在桓帝面前幫他說過一句好話。自己能恢復爵位,完全是因為桓帝開恩罷了,所以他拒絕給王甫一分一厘錢,從此二人結下了仇怨。
與很多宦官的性格一樣,王甫的個性也非常陰險殘忍,他發誓一定要報復劉悝。所以,他便挑撥靈帝劉宏和劉悝之間的關系,以解心頭之恨。
靈帝是章帝之子河間孝王劉開的后代。因為桓帝無后,在他駕崩后,太后與竇武便決定讓劉宏繼位。靈帝繼位時,有很多劉悝的傳言,說他非常氣憤稱帝的不是自己,所以曾打算“鈔徵書”赴京即位。王甫就抓住這個機會,添油加醋地將流言傳到靈帝的耳朵里,靈帝雖然表面上沒有什么,但心里卻感到相當不快。王甫看透了靈帝的心,心中暗喜,心想劉悝的好日子應該沒有多久了。
不久,王甫用了一個小小的手腕,便讓劉悝背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
王甫知道靈帝聽了流言后非常生氣,所以他決定再給加把火。于是,他收買了尚書令,讓他誣奏中常侍鄭颯等人暗中謀劃要迎立劉悝為帝,而且劉悝也在招兵買馬,時刻在做準備。靈帝盛怒之下,沒有做任何調查證實,便命冀州刺史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劉悝收捕入獄,同時將他全家上下一百多口,也全部打入大獄。劉悝被逼自殺,其家眷也全部死于獄中。不僅如此,靈帝還將渤海國的太傅、國相以下的全部官吏,以沒有輔佐好渤海王的罪名,全部誅殺。王甫就這樣完成了他的報復之計,而漢靈帝不但沒有察覺到是王甫制造的冤案,相反還念其有功,加官封侯,實在令人嘆息。
王甫對待皇帝之弟尚敢如此,那么對待一般庶民的敲詐就更加肆意大膽了。
漢代對一些重要商品實行專賣制度,以壟斷其利稱辜榷。而許多官員就利用辜榷來獲取暴利的,王甫也是其中的一個。那時,為了防止官吏經商,政府制定了嚴厲的懲罰條例:“若買故賤,賣故責,皆坐贓為盜”,全部“遷徙免罷”。可見,那時對官吏經商處罰之重。
身為中常侍的王甫,當然對這方面的律法了如指掌,但是他卻明知故犯。為了掩人耳目,他采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段:他在背后出謀劃策,指使門生王翹出面活動,他們肆無忌憚地“于郡官商界辜榷官財物七千余萬”,就這樣,王甫發了一筆橫財。
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王甫執法犯法,暗中操縱經商的事情很快被京兆尹楊彪知道了。他細細調查內情之后,把此事原原本本地上告于司隸校尉陽球。陽球主管司察京師百官不法行為,他對王甫的囂張跋扈的行為早已恨之入骨。于是,接到上告后,陽球馬上采取行動,他趁王甫出宮的機會,進宮面見哀帝,將王甫的辜榷官財物等罪行全部上奏給皇上,請求皇上下詔,將王甫及其黨羽收捕,“宜并誅致”,得到漢哀帝的允許后,陽球便逮捕了王甫及其子永樂少府王萌等人。
陽球在主持考審王甫時,王甫嚇得一一招認自己犯罪的事實,但最終還是沒有被免去酷刑,最后陽球命人將王甫的嘴里塞滿了土,將其亂棍打死,而且“僵磔甫尸于夏門亭”,尸旁還用大筆寫下“賊臣王甫”四個大字。隨后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
貪穢貴驕的宦官王甫,就這樣受到了嚴酷的懲罰。這就是道德敗壞、貪圖錢財的最終結局。
智慧總結
品格氣節是貴是賤,立場不同觀點各異。講氣節的人寧死不棄其節,用生命換取做人的尊嚴,其貴重不是用黃金所能衡量的。不注重氣節的人,哪怕只有一口狗食也可以讓他屈膝下跪,他們堅信好死不如賴活。
上一篇:豪門女,上進建奇功
下一篇:貪金錢,父子同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