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糊涂,小事裝糊涂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边@是中國當代一位偉人寫給一位開國元帥的詩句。詩中提到了兩個人物,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北宋宰相呂端。詩句形象地概括了二人的性格特點,謹慎心細,大事面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輕重緩急之分,心粗時置生死于度外,心細時可織毛發,行動時迅速敏捷,如水銀瀉地,安靜時坦然自若,泰山崩于眼前而不變色。
對于諸葛亮,就不用說,《隆中對》、《出師表》,智取西川,六出祁山,無一不表現了這位智謀大師在大亂當頭的果敢與冷靜,可對于呂端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呂端,北宋初期幽州人。少時聰明好學,成年后風度翩翩,心胸豁達,樂善好施,對于家庭瑣碎小事毫不在意。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麗。突然海上狂風大起,巨浪滔天,颶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桿,一船人都十分害怕,呂端卻毫無反應,仍然十分平靜地在那里看書。
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后,便有意提拔呂端做參政知事——丞相。
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么機敏之處”,宋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涂!”
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之后,在處理軍國大事時,充分體現出他機敏、果決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之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唐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單獨召見參政知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后,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對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去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p>
呂端、寇準都是明大義、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向寇準問他與皇帝議事的內容??軠事牰藚味说脑捴兄猓銓⑻诘囊馑既鐚嵏嬖V了呂端。呂端聽后急忙上殿啟奏太宗說:“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他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賊呢?如果殺掉李母,只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他們叛亂的決心。”
宋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
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賊,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一席話,說得太宗點頭稱贊:“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p>
呂端巧妙運用攻心戰術,避免了事態擴大,李繼遷最終歸順了宋朝。
如果說在處理李繼遷的問題時,呂端深明大義,努力糾正皇帝的錯誤,避免了大的損失,那么在關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上,一向不拘小節的呂端卻反其道而行之。
唐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皇上趙光義病危,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趙恒英明有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齡等人圖謀廢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長子,原為太子,因殘暴無道,太宗廢棄了他。呂端知道后,秘密地讓太子趙恒入宮。
宋太宗一死,皇后令王繼恩召呂端來見。呂端觀察到王繼恩神色不對,知道其中一定有變,就騙王繼恩進入書閣,把他鎖在里面,派人嚴加看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后?;屎笫芡趵^恩等人慫恿,已經產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圖,見呂端來,便問道:“呂丞相,太宗皇上已經去世了,讓長子繼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趙恒,正是為了今天,怎么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命呢?”皇后見呂端不同意廢太子趙恒,默然不語。
呂端見皇后猶豫不定,立即說道:“王繼恩企圖謀反,已經被我抓住。趕快擁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p>
皇后無可奈何,只好讓太子繼承皇位。太子趙恒在福寧殿即位的那一天,垂簾召見群臣,呂端擔心其中有詐,請求太子卷簾聽朝。他登上了玉階,仔細看了一番,確認是太子趙恒才退了下來。隨后,他帶領群臣山呼萬歲,慶賀宋真宗趙恒登基。
呂端不為自己謀私利,一心為公,小事不理睬,大事不含糊,是真正為國為民的名臣。
上一篇:處事無窮進境,為學要不自足
下一篇:好文章要用心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