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邯鄲學步
【溯源】
戰國·莊周《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釋義】
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
【故事】
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走路的步法非常優美,便不顧路途遙遠,特地到邯鄲去學步法。
少年到了邯鄲,見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確實與壽陵的不一樣,并且比壽陵的要優美得多。他覺得不虛此行,打算好好地學。
開始他只是看人家怎樣走,回到住處憑記憶學著走,后來覺得這樣容易遺忘,便跟在人家后面模仿著走,但不知為什么,他總覺得學得不像。
他想來想去,認為是自己太習慣原來的步法,于是重起爐灶,完全放棄原來的步法,完全照邯鄲人的步法走路。不料,這一來更糟糕了,他走路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腳如何移動,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擺動,甚至還要計算移動的距離和擺動的幅度。結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滿頭大汗、緊張萬分。
少年學得辛苦萬分,最后,連原來怎樣走路的步法也忘記了,不得不爬回壽陵去。
【智慧語林】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發光點,所以沒有必要總是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一味地想要去模仿他人,努力地做好自己,好好發揮自己的優點。如果一個人失去自我,成為別人的復制品,這個世界就會成為千人一面的“大同世界”。
做獨特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發揚自己的優點,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其實,沙地上的珍珠之所以能很容易被找到,是因為它在不斷閃爍發光。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只要不斷補充和發揮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實現自身的價值,最終會告別平庸,成為獨特的自己。
上一篇:邯鄲學步典故故事|邯鄲學步釋義
下一篇:鄴下文人典故故事|鄴下文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