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叫聲悲切的杜鵑
杜鵑鳥經常棲息在開闊林地,特別是在近水的地方。它經常在晨間鳴叫,平時僅聽到鳴聲,但很少會見到。它的飛行速度很快,循直線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而關于杜鵑鳥,在我國有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
很早以前,蜀國有個國王叫作望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谷,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的“天府之國”。
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的一只大鱉成了精靈,隨著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最后到了岷江。
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為“鱉靈”。
望帝聽他說有治水的本領,便讓他做了丞相。
鱉靈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3500米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這就是叢帝,而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一開始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后來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起來。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著急,決定親自進宮去勸導叢帝。百姓知道了這件事,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進宮請愿。
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認為是老帝王要向他收回王位,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帝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于是,他便化為一只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撲打著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里,又飛進了高高宮墻的里面,飛到了皇帝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
叢帝原來也是個聰明的皇帝,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便像以前那樣體恤民情,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后的君王要愛民。于是,他化為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
由于以后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的,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
上一篇:吸收粉塵的綠色植物
下一篇:大膽提出假象的魏格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