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遠·畫龍點睛》注釋,意譯與解說
武帝①崇飾佛寺,多命僧繇②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者見在。
——《歷代名畫記》
【注釋】
①武帝: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8年在位。②僧繇:即張僧繇,南朝梁著名畫家,吳(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太守。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世稱“張家樣”。精肖像、工畫龍。評家以為其勤于作畫,規模宏遠,骨氣奇偉,“六法”精備。因其畫著筆不多,時有點畫缺落,而形神兼備,故與唐之吳道子并稱“疏體”。
【意譯】
梁武帝非常喜歡裝飾佛寺,常常請名畫家僧繇去寺院彩繪描寫。僧繇曾在金陵的安樂寺中畫了四條白龍,但都沒有點眼睛。他常常對人說:“龍一點睛,就要飛去。”人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無稽之談,執意要他給龍點上眼睛。果然,剛一點睛,頃刻之間電閃雷鳴,兩條白龍破壁而出,騰云駕霧,飛上了九天。而沒有點睛的兩條龍,則還留在墻上。
【解說】
盡管僧繇明確告訴人們“點睛即飛去”并非荒誕、無稽,然而,這則寓言卻確確實實是一個荒誕、離奇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難道真的有這樣高明的畫家能夠使龍點睛便飛去的事情嗎?不可能。作者告訴人們的事實上并不是一種經驗范圍中的起死回生的故事,而是反映的一種畫家筆下的靈性與神韻。古人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同樣,在繪制一幅圖畫,或者在創作一篇文章時,如果作者能抓住中心、切中要害,以妙筆出之,那么,就能產生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有著非常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才是作者的真正寓意所在。
【相關名言】
以形寫神。
——顧愷之
意得神傳, 筆精形似。
——張九齡
上一篇:《韓非·畫鬼最易》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戰國策》·疾犬與狡兔》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