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齊桓公好服紫》注釋,意譯與解說
齊桓公①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②。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 寡人奈何?”管仲曰: “君欲, 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 ‘吾甚惡紫之臭③。’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 公必曰: ‘少卻, 吾惡紫臭。’”公曰:“諾。”于是日,郎中④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 境內莫衣紫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公,姓姜,名小白,五霸之一。②五素不得一紫:素,沒有染色的絲織品。這句話的意思是:紫的價格五倍于素還多。③臭: 氣味。④郎中: 官員。
【意譯】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結果整個國都的人全穿起了紫色衣服。這個時候紫綢的價格比素綢高出五倍還多, 這又使齊桓公擔憂起來, 他對管仲說:“我愛穿紫衣,紫綢就貴得很,全城老百姓卻也一個個都穿起紫衣來,我該怎么辦呢?”管仲答道:“您既然想改變這種風氣,何不試試自己不穿紫衣呢?對臣下說:‘我很厭惡紫色染料的氣味。’此后遇到穿紫衣來進見您的臣下時,您就說: ‘稍退后些,我厭惡紫的氣味。’”齊桓公說:“好。”這樣一來,當天朝中官員就沒有一個穿紫衣的;第二天,整個都城沒有一個穿紫衣的;到了第三天, 整個齊國境內也沒有一個穿紫衣的了。
【解說】
在古代社會中,帝王的愛好往往能左右一時代的風氣,成為整個國民效仿與追求的目標。唐朝時,明皇寵幸貴妃,重用楊國忠,“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形成一代風尚;而到晚唐,李后主偏于辭章,荒廢朝政,也使整個社會追求艷詞麗句,倚聲填詞,達一時之盛。在這則寓言中,也同樣由于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結果使得整個國都的人都穿起紫色的衣服來了。當然,國王的愛好既然能夠形成某種社會風尚,他的反對也就可以促使某種風氣的扭轉了。在齊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議之后,齊國果然再也沒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在此,讀者可以對我國的一句成語“上行下效”有著更為形象與真切的了解。它可以提醒人們:在上者必須首先以身作則,才能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否則,上梁不正下梁歪,這便是意料之中的了。還須值得我們今天的讀者注意的是:作為古代社會中帝王與臣民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畸形的。帝王決定著臣民的榮辱,功名,升遷,他們之間是一種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任何帝王的所謂表率作用,其實都不過是一種做作與表演,與我們現代社會中榜樣的力量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情。因此,人們在欣賞這則寓言時,一方面必須認清“上有所好,下必趨之”的道理,同時另一方面還必須認清古代君臣關系中畸形的一面。這樣,人們才能對這則寓言故事作出正確的闡述與評判。
【相關名言】
自覺有何長處,便當極力保存而更發揚光大;自覺有何短處,便當極力避免而更奮發有為。
——鄒韜奮
上一篇:《柳宗元·黔①之驢》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齊桓公遇鬼》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