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魯人徙越》注釋,意譯與解說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②;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 欲使無窮, 其可得乎?”
——《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身: 自身。屨: 麻鞋。②跣: 光腳, 赤腳。
【意譯】
魯國有個人擅長織草鞋,妻子擅長織生絹,他們想搬遷到越國去謀生。有人告訴他們說:“你們一定會窮困的。”這個魯國人問:“為什么呢?”回答道:“做鞋是為了穿用,而越國人是光著腳走路的;織絹是為了做帽子戴,而越國人是披頭散發不戴帽子的。拿你們所擅長的技藝,跑到發揮不著的地方去謀生, 要使自己不陷入困境, 哪能辦得到呢?”
【解說】
在人們的生產活動中,社會生產是受社會消費所制約的。某一特定社會具體的消費水準,要求與方式,決定著該地區生產的規模、品種與特點。因此,人們的主觀意愿要符合客觀實際,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在這則寓言中,魯國那對善于編織草鞋和加工生絹的夫婦,要能在越國謀生,確實會感到束手無策,毫無辦法。作者也正是借此教育人們:任何高明的技術,離開特定的環境,脫離社會的需要,就會失去存在的理由。這種思想也是韓非子務實觀念的具體體現。不過,從一種更為辯證與全面的角度來看,作者的這種觀念也顯得過于樸素與簡單。人們的社會活動盡管要順應社會的實際需要,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個順應的問題,有時更重要的倒可能是如何去提高它的問題。這是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帶有規律性的問題。當美孚公司破天荒地在中國傾銷它的煤油與燈具的時候,盡管廣大的中國老百姓一時間并不可能迅速地接受,但在一段時間以后,中國百姓卻也普遍熟悉了它,并廣泛加以采用。同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也常常越出人們的常規,在一種更新,更為全面的基礎上給人們帶來高技術的實惠。而如果人們不能以一種開放與贊揚的眼光來對待新的事物,而只是一味強調順應,強調與人們的習慣相適應,那么,就會大大妨礙人們的創造力,阻止社會的迅速發展。這在現代社會,尤其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相關名言】
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圣的爽朗精神總是同青年時代和創造力相聯系在一起的。
——德國·歌德
上一篇:《唐甄·驅半帳之蚊》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魯侯養鳥》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