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去癭而死》注釋,意譯與解說
國之有小人,猶人之有癭①。人之癭,必生于頸而附于咽,是以不可去。有賤丈夫者,不勝其忿而決去之,夫是以去疾而得死。
——《蘇東坡全集·大臣論上》
【注釋】
①癭:機體組織受病原刺激后,局部細胞增生所形成的囊狀性贅生物。
【意譯】
國家朝廷有奸佞就像人體生有贅囊。贅囊總是生在頸部靠咽喉處,所以無法除去。有個低賤的男人生了贅囊偏不服氣,決意割除,結果是贅囊除掉了, 但人也死了。
【解說】
這則文字,從寓言的藝術特征看,情節似簡單了些,并且與比喻聯在一起,也缺乏獨立性。但作者借以闡發的道理卻發人深省。在此之前,班固在《漢書·賈誼傳》中曾引用“投鼠忌器”的俚諺,把“貴臣”和皇上分別比作“鼠”和“器”,提醒人們輕易地批評抨擊那些貴戚近臣,以免傷害了君主,傷害了朝廷、政權。本則寓言則更深刻地揭示,那些為君主所寵愛的奸佞小人,往往竊取朝廷大權,把持國家政權的關鍵部位,損害朝廷國家。猶如人體要害部位的癌塊,要清除他們,總會危及整個社稷、朝廷。所以,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希望人君在治國之初就要防止用人不當,不讓奸佞小人鉆空子,防微杜漸, 防患于未然,不讓“癭”產生和發展,這樣政權可免顛覆, 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否則, 毒“癭”形成, 國家朝廷就難免“玉石俱焚”的悲慘命運了。《老子》有言,“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這是十分精辟的治國之論,作者用“去癭而死”這則寓言,從反面對它作了生動形象的詮釋。可怕的后果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危及自身最能促使人們的警惕。于此,可見作者設言之巧智, 進言之用心良苦。
【相關名言】
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 況于責臣之近主乎?
——班固
上一篇:《《戰國策》·南轅北轍》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孟子·取友必端》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