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田子方見老馬》注釋,意譯與解說
田子方見老馬于通①, 喟然有志焉, 以問其御曰:“此何馬也?”其御曰: “此故公家畜也, 老罷而不為用,出而鬻②之。”田子方曰: 少而貪其力,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束帛③以贖之。罷武④聞之, 知所歸心矣。
——《淮南子·人間訓》
【注釋】
①通:通途,大路。②鬻:賣。③束帛:五匹絲綢。④罷武: 年老、體弱的軍人。
【意譯】
田子方在大路上見到一匹老馬, 非常感嘆老馬的志向, 因此問趕馬人:“這是什么馬?”趕馬人說:“這是我老主人家養的馬,已年老力衰不中用了,因此牽出來將它賣掉。”田子方說:“這匹馬年輕力壯的時候,拼命使用它,現在老了就將它拋棄,仁義的人是不這樣做的。”于是他拿出五匹絲綢把老馬贖回來。那些年老體弱的軍人聽說這件事后,都心悅誠服地來歸附他。
【解說】
有一首流傳廣泛的俄羅斯民歌《三套車》歌詞的最后兩句是:“可恨那財主要將它買了去,從此苦難在等著它。”歌中的老馬和寓言中的老馬命運何其相似:年老力衰,卻還要重新易主,再受勞碌,而這老馬又是多少現實生活中飽受苦難的人的縮影。老馬的命運確實讓人同情,辛辛苦苦一輩子,晚境仍是那么凄涼,這怎不讓人感到寒心。但寓言中的老馬幸運地遇到了仁義的田子方,它因禍得福,擺脫了無心無肺的舊主人,從此可明珠有投。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如老馬者何其多也,而田子方者卻又是寥寥無幾。所以,當我們在慶幸老馬巧遇明主時,又要為多少受苦受難的人嘆息悲痛。或許,人們會覺得我們這些嘆息的聲音微弱無力,無濟于事,但如果這樣的聲音積累多了,就會成為一支堅強的力量,才能對不公正的社會有所匡救改造,因為這聲音里充滿了仁義和愛。正如田子方所說:“少而貪其食,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田子方無疑是一位仁者,他用仁義和愛解救老馬于苦難,如果我們的社會多一些仁義和愛,多一些田子方式的仁者,老馬式的悲劇就可少得多,我們的社會也就會變得更公正和合理。田子方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但他的愛馬之心不僅在當時感動了許多罷武之人,而且流傳至今仍會讓我們生出許多感慨,這大概就是仁愛的力量吧。朝代在變,時代在變,現代社會更是變幻無窮,但仁愛作為人類生存的一種支撐卻獲得了永恒,這是因為仁愛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是人類無私寬廣的體現,因而,田子方的愛馬之心才能引起古今中外廣泛共鳴。
【相關名言】
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魏征《群書治要》
社會和自然的區別在于,社會是有一定道德目標的。
——英國·赫胥黎
上一篇:《列御寇·田夫獻曝》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向·申公巫臣》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