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跳舞熊(二)》寓言賞析
一只跳舞熊掙脫了鎖鏈, /重又返回森林里邊。 /它向伙伴們將絕妙技藝來表演: /用后腿站立,顯得自如熟練。 /“你們見識見識!”它喊道:“這是藝術, /外面世界學的就是這些。 /你們如果喜歡,而且有這個能耐, /就來照我的樣子練!”/“去你的!”一只老熊氣沖沖地吼道: /“這樣的藝術,哪怕它怎樣難練, /哪怕它有多么稀罕值錢, /只不過表現出你的奴才相和思想卑賤!”
——萊辛寓言(葉逢植譯自萊比錫圖書出版社1952年版《萊辛三卷集》)
這兩篇題材相同、處理各異的寓言,先后創作于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兩位作者通過對一只在外面被迫學會了跳舞技藝的狗熊逃回故居后在同伴中不同遭遇的描述,表現了不同的主題:前者揭示和批判跳舞熊的伙伴們所表現的嫉賢妒能的社會心理;后者則抨擊了跳舞熊所體現的德國當時盲目照搬外國藝術的社會流弊。
蓋勒特筆下的跳舞熊在寓言中扮演了一個被動的角色。它對于在外面被迫學得的舞技,始終毫無炫耀之心,而只有痛苦的回憶:“提起跳舞,它仿佛仍受鎖鏈羈系。”它被“弟兄們”熱烈的反應、好奇心和學習要求所左右,受迫不得不“多次獻藝”,結果卻引燃了眾熊的妒火, 自己落得被逼離去的悲劇。作者就是以此展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眾, 眾必毀之”這樣一個無可奈何的社會悲劇。作為佩茨對立面的“狗熊全體”, 正形象地體現了一個普遍的具有保守傾向的社會心態,一個現實的妒才嫉能的人生環境。因為佩茨開始并未有意顯其高明,表現自己,那時,眾人熱烈歡迎它的歸來,熱情贊嘆它的技藝;但當它不由自主地表明了自己的高超,顯示出獨具了別人難以達到的才能時,便不為旁人所容了。作者較細致地寫出眾熊由熱到冷的態度轉變,使讀者看到了嫉妒這種灰暗心理的滋生過程?!敖豢诜Q贊”不過是“一時”的,接踵而至的將是嫉妒、詆毀和排擠。所以蓋勒特諄諄告誡:“勸君莫顯高明!”
萊辛的跳舞熊恰恰與佩茨相反,是主動進攻型的。萊辛很善于結合社會現實改造別人的寓言,往往另辟蹊徑,常常“反轉來看”,賦予舊題材以新的或更深的含意?!短栊堋?二)便是這樣一個例子。當時,德國舞臺上掀起一股法國戲劇熱,似乎唯有學習模仿法國劇,別無戲劇。萊辛對此深為不滿,并身體力行地鼓吹和創作德國民族自己的戲劇。為了針砭那種認為外國的東西統統是好的,不論與本國國情是否吻合,一律加以模仿的時尚,萊辛在這里重塑了一個作為精神奴隸的跳舞熊。他完全略去了關于眾熊對跳舞熊歸來態度的交代,一上來就讓它自恃有超人的本領而主動積極地又表演、又號召,要大家來“見識見識”這“外面世界”的“藝術”,有能耐的“就來照我的樣子練!”此時,它已忘卻自己在“外面”被人役使、戲耍的卑賤地位,不問三七二十一要把跳舞這種對狗熊本身毫無意義的東西塞給大家,這自然遭到老熊的反對與駁斥。老熊反對亦步亦趨的奴性,這顯然體現了萊辛的觀點。不過,離開當時的具體情況,僅以寓言本身來看,今天的讀者未必不會將老熊看作保守派的代表。它對跳舞熊技藝的貶斥,可能是出自它那僵化的腦袋和因襲的觀念。跳舞熊的技藝既然新鮮絕妙。閉塞的狗熊們有機會“見識見識”有何不好呢?了解點“外面世界”,學練點“后腿站立”,對于“不開化”的、只會四腳爬行的笨熊們又有何不利呢?學跳舞也許還能讓它們甩掉“笨熊”的帽子呢?!版i鏈”為什么不能象征代價呢?在通向文明的道路上,人類常常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這樣分析,咱們就回到了蓋勒特《跳舞熊》的寓意上去了。
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重復題材的寓言。它們或在形式或在內容上不斷翻新。分析和比較它們,對于我們探討和認識生活、社會、歷史及藝術都不無裨益。
上一篇:《讒言三至,眾口鑠金》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過客》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