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錯誤,讓別人買單》寓言賞析
秦越人先生,號扁鵲。他是春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據說有起死回生之能。對于諸國的國君來說,能請到扁鵲先生當御醫,等于給自己加了一道保險,所以扁鵲先生雖從無一官半職,卻一直是諸國爭相延請的上賓。這一段時間,他就被蔡國延請去了。
蔡國國君桓公在大殿召見了扁鵲先生,說了幾句話。也許是在鄉野里呆慣了,年紀也有了一點,扁鵲不像一般朝臣一樣誠惶誠恐地站在一邊,反倒是目光炯炯地看著蔡桓公。蔡桓公心里大不高興,不過既然他素有禮賢下士之名,扁鵲也是他請來的,自然不能當場大發雷霆,剛請來就把他趕走,所以便愛理不理地道:“秦先生,請先下去安歇吧。”
請來人安歇就是不想再看他,打發他走的意思了。只是扁鵲顯然沒聽出蔡桓公話中之意,道:“是。不過,據秦某看來,大公您的皮膚的紋理間有了病灶,假如不及時治療恐怕會加重。”
蔡桓公覺得扁鵲這話非常可笑,他提高了嗓音,道:“豈有此理,我怎么會有病。”
扁鵲分明聽出了蔡桓公話語中的不悅。等扁鵲一走,蔡桓公便對左右說道:“那些草頭郎中總是喜歡危言聳聽,把沒病的人說成有病,這樣就算是他們醫治有方了。”左右于是欣喜若狂,道:“大公英明,說出來的真是至理名言。”
不知不覺過了十天。扁鵲這十天里住在蔡國醫館,每天給聞名前來求醫的病人治病,倒也得其快哉。這一天,蔡桓公上朝已畢,正待退朝,左右報道:“大公,扁鵲先生求見。”
這個不知趣的老頭子又要來做什么?只是上一次的不快已經過去了十天,今天蔡桓公心情不錯,何況為人君者當有容人的度量。蔡桓公也沒說什么,只是道:“宣扁鵲先生上殿。”
扁鵲上得殿來,仍然和上一次一樣,不多說什么善禱之詞,只是行了個禮,道:“大公,您的病現在已經到了肌膚,要是不治的話就會更加重了。”
又是這話!蔡桓公十天前的怒氣一下子重新回來了。他看了看這個不知趣的老頭子,索性理都不理他。扁鵲卻不在乎這些,又行了一禮道:“大公,病入肌膚,會越來越重的。”
左右終于看不下去了。一個近臣過來小聲道:“扁鵲先生,下去吧,大公退朝了。”
這一次讓蔡桓公越發不高興。他心中的怒氣過了好幾天,看了幾天的歌舞雜耍,這才慢慢消了。就這樣,又過了十天。這一天,左右又來報道:“大公,扁鵲先生求見。”
“就說我退朝了。”蔡桓公實在不想再看到這個不識趣的老頭子。可是他還沒說完,扁鵲卻已上了殿,隔得遠遠的,他就打量著蔡桓公。蔡桓公被他看得發毛,勉強忍住怒火,道:“扁鵲先生,你有什么事么?”
“大公,現在您的病已經進入腸胃,要是不治就更加嚴重了。”
居然還是這種話!蔡桓公的臉登時黑了下來。如果扁鵲不是天下名醫,大概他會當場命令衛士將他趕出去。近臣的臉也嚇得煞白,忙拖著扁鵲下殿。扁鵲倒是不多說什么,彎腰行了一禮,便走了下去。
這樣,又過了十天。有了前兩次的經驗,這一天蔡桓公干脆沒有上朝,一大早就帶著仆從外出游玩去了。國君出游,前呼后擁,聲勢很大。不過蔡桓公既有愛民如子的風范,不讓下人擾民,所以市集上倒也沒有什么太不一樣的。做生意的還在做生意,玩雜耍的也仍在玩雜耍,只是蔡桓公到處,人們都讓得遠一點而已。
正走著,蔡桓公忽然看見前面有個人影一閃而過。這人影很有點熟悉,只是他一時想不起是誰。他對左右道:“看到了么?那是誰?”
一個近臣上前,拱拱手笑道:“大公,那就是不識趣的扁鵲啊。”
“是他啊。”蔡桓公心里不禁有點詫異。只是遠遠一瞥,沒聽到扁鵲的聒噪,他反而有點好奇了。他道:“為什么今天他不上朝來了?”
近臣道:“大公明鑒,定是扁鵲危言聳聽,見大公身體康健如常,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了吧。”
蔡桓公笑了起來,道:“你去問問他,我的病現在又到什么地方了。”
近臣一躬身,道:“遵命。”那近臣到了醫館。一進醫館,卻見大門緊閉,醫館沒開門。近臣心里覺得好笑,道:“這名醫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了,所以都不敢給人看病。”他敲了敲門,大聲道:“扁鵲先生在么?”
門開了,扁鵲走了出來。近臣看了看,卻見扁鵲正在里面收拾東西,行李什么的都打好了,包裹放在一邊。他一怔,道:“扁鵲先生,你要走了么?”
扁鵲道:“是啊,秦國派人來請我過去。大人可有什么吩咐么?”
他也是在蔡國混不下去了。近臣這樣想著,可蔡桓公交待的事還得辦。他道:“扁鵲先生,大公讓我來問問你,今天你為什么一見他就走,不說他的病了?”
扁鵲嘆了口氣,道:“第一次見到大公,見他的病在皮膚的紋理間,用藥熱敷治療就可以治好。后來看他的病到了肌膚中,雖然麻煩一些,但用針灸也可以醫治好。十天前我再見大公,他的病已進入了腸胃,相當麻煩,必須煎服藥劑,但總還可以醫治。可是方才我遠遠看了大公一眼,見他的病已進入了骨髓,那就是生死神所管轄的了,老朽已經無能為力,再不敢過問。唉,藥醫不死病,別人說我能起死回生,其實是那病人尚不及死。真到了病重的時候,我也沒有辦法。大人,大公的病現在外表還看不出來,但五天后就會發作,到時大公再讓我醫治,我也束手無策。”
近臣將這話傳到蔡桓公耳中,蔡桓公付之一笑,道:“這草頭郎中,本事真全在一張嘴上,隨他去吧。”他也不挽留扁鵲,給了他一些盤纏,但扁鵲卻說無功不受祿,婉言謝絕后離開了蔡國,到秦國去了。
又過了五天,蔡桓公上朝時,突然感到渾身疼痛。這時他才想起扁鵲說過的話,慌忙叫人去請扁鵲,但扁鵲已在秦國,蔡桓公縱有權勢,也沒辦法把他叫過來。這一場病來得猛,過了不久,蔡桓公就因病死去了。
入選理由:
當努力已經成為徒勞,那就只有選擇放棄。
燕壘生語:
人食五谷,滋生百病。所以醫生這個行當,起源十分古老。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中,流傳著許多名醫的故事。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羅天益、朱丹溪,這些名醫都留下了許多不乏荒誕的故事。一直到了清代,吳門名醫葉天士和薛生白在醫道上相爭的故事也流播世間。
這個故事中,扁鵲僅僅通過一個“望”就能看出蔡桓公的病情,不免神奇到有些怪誕。只是韓非說這個故事,并非為了夸張扁鵲醫術的神奇,他的重點其實是放在蔡桓公身上的。蔡桓公身染疾病,但初起時全無征兆,所以扁鵲所說的一切在他耳中只是危言聳聽,不值得注意。當病情一步步加劇,扁鵲屢次告誡,換來的只是蔡桓公一次次的“不悅”。直到最后,錯過了醫治的時機,再想尋找扁鵲時,扁鵲已經離開了。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諱疾忌醫的事,并不鮮見。很多時候,當權者一個錯誤決策,往往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當權者可以用一句“犯了錯誤,交了學費”來推卸責任,那些不幸的受難者卻只能自認倒霉了。胳膊擰不過大腿,又能如何呢?船只有了破洞,將在風浪中顛覆的前夕,船上的老鼠會結伴逃離。扁鵲就是一只聰明的老鼠,當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能為力的時候,就趁早逃走。權力是一塊黑布,蒙住了當權者的雙眼,當機會漸漸錯過,那艘曾經不可一世的巨輪將要沒頂時,逃避才是最好的選擇。而蔡桓公到臨死之前,大概也明白了扁鵲的苦心吧,只是為時已晚。更可惜的是,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向我們闡明了這個道理,可是接下來的兩千多年,同樣的事卻總在不斷發生。縱觀歷史,大概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才約略看清了這一點。李世民說過,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雖然站在了權力的頂峰,但一直沒有被絕對的權力蒙蔽雙眼,所以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終于迎來了貞觀之治。只是很可惜,有李世民這樣見識的帝王并不多見,更多的就是那些一味要把航船往暗礁區駛去,卻不肯聽從旁人勸告的獨夫。
韓非的本意,也許并不是想證明蔡桓公的剛愎自用吧,他給自己指明了一條路,走的卻是另一條路。明于人而黯于己,這也許是他注定的悲哀。
原文回放: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候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韓非子·喻老》
上一篇:《利爪下的歌聲》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剃頭刀》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