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鞭賈》寓言賞析
市之鬻鞭者, 人問之,其賈宜五十,必曰五萬。復之以五十,則伏而笑; 以五百,則小怒; 五千,則大怒,必以五萬而后可。
有富者子,適市買鞭, 出五萬。持以夸余。視其首,則拳蹙而不遂;視其握,則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來不相承;其節,朽墨而無文。掐之, 滅爪而不得其所窮;舉之, 飄然若揮虛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愛五萬?”曰:“吾愛其黃而澤,且賈者云……”余乃召僮爚湯以濯之, 則遬然枯, 蒼然白。 向之黃者梔也, 澤者蠟也。 富者不悅, 然猶持之三年。后出東郊,爭道長樂坂下,馬相踶。 因大擊,鞭折而為五六, 馬踶不已, 墜于地,傷焉。視其內則空空然, 其理若糞壤, 無所賴者。
今之梔其貌,蠟其言, 以求賈技于朝, 一誤而過其分則喜, 當其分則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無事, 雖過三年不害; 當其有事, 驅之于陳力之列以御乎物, 以夫空空之內、 糞壤之理而責其大擊之效, 惡有不折其用而獲墜傷之患者乎?
——柳宗元《柳河東集》
這篇寓言中寫了三個人:一個故意抬高價格, 出賣劣質馬鞭的商人,一個出高價買了馬鞭, 自己不識貨還要夸示于人的富家子弟,一個揭穿假相敢說真話但并不被理解的旁觀者(“我”)。三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一則生動而富有啟示性的故事。
賣鞭者是作者活畫出的一個精于牟利深通價格術的狡詐的商人形象。價格抬高了一千倍,卻在討價還價時寸步不讓,這就是利用價格以提高商品價值達到以劣充好目的的奸商伎倆。“復之以五十,則伏而笑”,這是不屑一顧;“以五百則小怒,以五千則大怒。”豈非顛倒?不,這正顯示出他根本不耐煩討價還價。“必以五萬而后可,”真是奇貨可居了。既敢于標高價,又不急于脫手,并敢于堅持高價,這就對買者產生了誘惑力,難怪富人子出五萬買到馬鞭后要情不自禁地夸示于人。
故事的第二部分在買鞭的富家子與旁觀者“我”之間展開,其主要內容是視鞭和洗鞭,即對鞭的本來面目的直接觀察和描寫。視鞭、則鞭梢舒卷而不展,鞭柄歪斜而不直,鞭的自然紋理錯亂而不相承接,節疤腐朽墨黑而沒有文彩;用指甲掐,指甲陷進還觸不到底;拿在手里,輕飄飄的象沒有一點重量。洗鞭,“爚(yue)湯以濯(zhuo)之”, 即燒熱水洗燙鞭子,是對其“黃而澤”偽裝的進一步剝露。結果,鞭子露出本相:“遬(同“縮”)然枯,蒼然白。向之黃者梔也(用梔子染的),澤者蠟也(用蠟涂的)。”富家子徒為其外表和價格所惑, 毫無識鑒能力,受騙當然并不足怪。
故事以用鞭鞭折結束,作者對鞭的內在實質再次進行描寫:“視其內則空空然,其理若糞壤,無所賴者。”徹底揭穿了騙局。
這則寓言諷刺了鞭賈的奸詐與巧偽,也諷刺了富家子的昏聵與無知。二者是相互聯系的;無后者,前者無所逞其奸;無前者,后者無以受其害。但這并非本文的真實目的。結尾一段,作者以鋒芒鮮明而尖銳的議論進行類比,由鞭及人,以商論政,對那班以奸邪詐偽之術“賈技于朝”,竊居高位,實則腐朽無能的官僚政客的丑惡面目進行了深刻的揭露, 同時,又通過對富家子的描寫慨嘆朝廷不明,用人不當。抓住了這一寓意主旨,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作者對鞭的外形和本質要作那么詳盡的刻畫,這不但表現了作者對事物的精細觀察和描繪,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下文進行類比和批判現實的需要。
上一篇:《亞非寓言·鞭背涂屎》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驢》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