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愚公移山》寓言賞析
太形、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 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署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以殘年余力,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列子·湯問》
這是一則以有關(guān)山河傳說為題材的寓言。古人認為,山河都是神安排的,“山無大小,皆有神靈”(《抱樸子·登涉》)。這便是“愚公移山”傳說產(chǎn)生的背景。太形即太行山,綿亙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王屋山聳立于山西省陽城、垣曲兩縣之間。它們都是確實存在的大山。故事卻說它們本不在現(xiàn)在的位置,而是在冀州的南部,河陽(今河南孟縣)的北部,相當(dāng)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地方。這一開頭,設(shè)想奇特, 自然吸引人刨根問底。于是愚公登場了,他住在山的北面,南下很不方便,因而立志移山,鏟除險阻,直通漢水南岸。他雖年近九十,但不畏艱巨,毅然行動,終于驚動山神(《山海經(jīng)》云“山海神皆執(zhí)蛇”),感動上帝,派夸蛾氏把兩座山搬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
愚公的第一個特點是“誠”,即志向堅定不移,不怕山的高大,不聽妻的勸阻,不畏智叟嘲笑,才取得了“帝感其誠”的結(jié)局。這個“誠”雖具有道家的神秘色彩,但鼓勵人們干事業(yè)要志向堅定毫不動搖,其主導(dǎo)面是積極的。愚公的第二個特點是苦干實干。九十歲的老頭,率子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毅力!愚公的第三個特點是能辯證地看問題,不急功近利,具有大智。他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晉人張湛說得好:“夫九層起于累土,高岸遂為幽谷。茍功無廢舍,不期朝夕,則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列子注》)智叟畏難而退,只看到目前;愚公知難易大小可以轉(zhuǎn)化,著眼長遠。因此智叟實愚,愚公實智。綜上所述,這個故事的基本寓意是:人們只要真誠專一,志向堅定,不畏艱苦,著眼長遠,持之以恒,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這個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宏偉愿望和堅強毅力。
但是,愚公移山是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土壤上產(chǎn)生的。他具有中國傳統(tǒng)老農(nóng)的優(yōu)點,也具有其缺點:安土重遷,不肯搬家;聽不進不同意見,苦干蠻干。所以愚公精神在消極方面是小農(nóng)生產(chǎn)方式和長期封閉狀態(tài)的產(chǎn)物。而且,道家著作《列子》將“智”和“愚”完全對立起來,強調(diào)“愚”, 反對“智”,正好表現(xiàn)了“絕圣棄智”的消極主張。
這則寓言的對比襯托手法運用得很成功。一是人物與環(huán)境的對比,“方七百里,高萬仞”極寫山的高大,“年且九十”極寫人物之老,因而突出了移山不易;二是人物之間的對比,主要是愚公與智叟的對比,一號“愚”, 一號“智”,愚者成功,實為大智,因而突出了寓意。
上一篇:《中國寓言·惡梟食母》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折箭教子》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