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擊鄰家子》寓言賞析
譬有人于此,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于其父之志。”則豈不悖哉!
——《墨子·魯問》
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戰國時代。這個黃金時代是伴隨著諸子百家爭鳴局面而出現的。諸子百家,無論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雜家,還是縱橫家,都喜歡用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政治主張,并形成了中國哲學“以形見理”的特色。在戰國諸子中,墨子是較早用寓言來宣傳自己主張的思想家之一(近人胡懷琛《中國寓言研究》一書認為中國寓言產生于墨子時代,雖不全面,但墨子確是一位較早的寓言作家)。
這則寓言以“譬”字開頭,具有明顯的譬喻性質。它正好說明,寓言剛從譬喻脫胎出來,就象瓜果上還殘留著枯萎的花瓣一樣。所以,它的情節很簡單,語言也樸實無華,代表了寓言創作的初級階段。
寓言說某戶人家有個兒子強橫而不成材, 父親用竹板教訓他(笞chi,用竹板或荊條抽打);鄰家的老頭兒見了,便舉起木棒狠狠地打,邊打邊說:“我用木棒打他是順從他父親的意愿。”墨子說:“這鄰家老頭兒的做法難道不違背情理嗎?”什么地方違背情理呢?一是干涉了人家的家務,鄰居只能盡勸告的責任,決不能助長事態向壞的方向轉化;二是用心不正,其父用竹板教訓孩子雖然粗暴,用心卻是愛護挽救,鄰人用木棒去打, 豈非要把人打成殘廢嗎?一“笞”一“擊”,用字頗為嚴謹。
《墨子·小取》說:“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寓言以故事作比喻, 目的在于說明另一番道理。這則寓言意在說明墨子的主要學說——“非攻”。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楚國的魯陽文君準備攻打鄭國,墨子前往勸阻,魯陽文君說:“先生為什么要勸阻我攻打鄭國呢?鄭國人連續三代殺死他們的國君,上天懲罰他們,使他們多年遭災,我將要協助上天懲治他們。”墨子針對魯陽文君的借口,說了這則寓言,戳穿了魯陽文君的侵略意圖。
歷史上很多發動侵略戰爭的人,往往從他國內政問題上尋找借口,制造事端。古代的侵略者往往打出“天意”這塊招牌以愚弄群眾;現代的侵略者則喜歡用“民意”、“應某某政府請求”之類的花招以制造輿論。古代的例子不說,現代史上,希特勒侵占捷克、波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泡制偽“滿洲國”,莫不如此。時至今日,大小霸權主義者出兵外國,也是如此。可見這則寓言仍未失去其現實意義。
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形象亦不豐滿,但它代表了墨家主要學說與墨子寓言的簡樸風格,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寓言發展的軌跡,因此應受到重視。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冬天的豪豬》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鑿開七竅》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