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寓言·麥子和稗子》寓言賞析
有人撒好種子在田里,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里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仆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里么,從那里來的稗子呢?”主人說:“這是仇敵作的。”仆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么?”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 留著燒;唯有麥子,要收在倉里。’”
——據(jù)《圣經·新約·馬太福音》第13章
這則寓言原來是耶穌向信徒們宣傳天國奧秘的。撒種者指耶穌,撒稗的仇敵指魔鬼。麥種指善人,稗指惡人。收獲之時指世界末日,那時善惡分明。但它在思想和寫法上都能給人其他方面的啟示。
寓言敘述了兩組人物的對立和互補關系。一組是撒種者和仇敵,另一組是撒種者和仆人。仇敵使用鬼蜮伎倆,撒種者則老謀深算。故事沒有沿著撒種者與仇敵“斗智”的線索展開,對仇敵的暗算,寓言只交代一下便收了筆;主要篇幅是寫撒種者的突發(fā)奇想——如何根除稗子的對策。撒種者與仆人的對話,有如流云舒展,從容自如地展露出一片睿智的霞光。仆人的焦慮,襯托出撒種者的冷靜思考;撒種者講清楚所持對策的同時,也就表達清楚了所持對策的充足理由和由此而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獨辟蹊徑的敘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產生出嚴謹?shù)倪壿嬿攘Α?/p>
寓言告誡人們:“除根”并不能根絕稗子,只有等到良莠可分的時候“斬草”,即使不“除根”,也能除惡。只求鋤根,不著眼滅種,后患潛伏,遺害無盡。這種沖破習慣思維定勢的用新角度透視問題的新思維,可以說是這則寓言所奉獻給讀者最珍貴的心智果實。
寓言還暗示我們:根除“莠”,可以作到不誤傷“良”;對于“莠”,只要處理的時機和方法得當,是滿可以化害為利,造福于人類的。“捆成捆, 留著燒”,稗子成了人類燒飯取暖的燃料,這不就是壞事變好事么?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鷹》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黔之驢》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