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釀酒
杜康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負責管理糧食生產。杜康盡心盡責,加上風調雨順,糧食連年大豐收。幾年下來,糧食越積越多,宮中的糧庫已經裝不下了。于是,杜康到山上另尋合適的貯糧之地。
他在山中走了六十六天,踏遍了六十六座山峰,終于找到一個又深又寬敞的山洞,那里非常適合貯藏糧食。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山洞與一條暗河相通。這條暗河平時水流量不大,水位線很低,很難被人發現,就連仔細檢查過山洞的杜康也沒發現。于是,大家便放心地將糧食往山洞搬運去。
可是不久之后,突然下起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大暴雨。暗河的流量急劇增大,水位線急劇上升,最后竟然漫進了山洞,淹沒了所有貯藏的糧食。暴雨接連下了兩個星期,等到暴雨停歇下來,宮中的食物也吃光了。黃帝派兵丁前往山洞取糧食,兵丁抬著一籮筐糧食回到宮中,發現糧食已經全部發霉。黃帝一氣之下,將杜康捆綁起來,要治他死罪。
嫘祖、風后知道杜康平時工作兢兢業業,而且地下暗河難以發現,便去向黃帝求情。風后對黃帝說:“糧食已經霉爛,即使殺掉杜康也不能使它們變好。杜康一向敬業,這一次就免去他的死罪吧。讓他去看守糧食,將功贖罪。”黃帝聽風后說得有理,就同意了。
從大臣降為糧食看守,雖然杜康知道這是自己應受的懲罰,但是他認為自己再也不能為萬民謀福利,心里依然悶悶不樂。嫘祖就鼓勵他:“只要你心里有大家,無論身在哪里,你都能為民造福。”嫘祖的一席話,讓杜康冰涼的心又熱乎起來。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看管好糧食。
有一天,他在山上尋找新的貯糧地址,發現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巨大的樹干已經完全空了。杜康心想:“樹這么高,只要把糧食貯在樹干里,就算雨下得再大、水漲得再高也不會被淹了。”為了穩妥,杜康在樹干中只存放了一小部分糧食。
兩個月后,杜康來到樹干邊,想看看貯存效果如何。遠遠地,他就發現貯糧的那棵樹下圍躺著幾只野豬和野兔。他以為這些動物都死了,走近才發現他們還活著,仿佛在睡大覺。杜康正準備砍下藤條將它們綁回去,它們卻接連醒來,向林中逃去。杜康起身就追,一只都沒追上,他只得轉身返回來。遠遠地,他發現又有兩頭野豬來到那棵樹下,杜康躲在遠處悄悄觀察。只見野豬用舌頭在樹干上舔了一會兒,就變得步伐不穩,很快就搖搖晃晃地倒在了地上。杜康非常納悶,趕緊走過來用藤條將兩只野豬綁牢。
杜康走近樹干時,聞到了一股奇異的香氣。他仔細觀察后發現,樹干已經裂開一道縫,里面有水不斷流出,而這股香氣就來自這些水。原來,杜康存放在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之后,就漸漸發酵了。發酵而成的這些水,香甜四溢,引得杜康口水直流。他見野獸舔食這種水之后,雖然倒下睡了一覺,但很快就恢復了正常。于是他大著膽子嘗了嘗。雖然感覺有些辣,回味卻特別醇美,他忍不住喝了一大口,接著又喝了幾大口。然后,杜康就有了一種天旋地轉、飄飄欲仙的美妙感覺。
杜康站立不穩,“撲通”一聲倒在地上,沉沉入睡。不知睡了多久,他才漸漸醒來,這時感覺自己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他看見被綁在樹下的兩只野豬已經醒來,正在掙扎,便走上前,一腳踏一只,一下就將它們踩死了。杜康扛起兩只野豬,飛奔下山,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了嫘祖。
嫘祖覺得糧食藏在樹洞中化成了水,而且還是這么美妙的味道,覺得不可思議,就親自隨同杜康來到樹下。嫘祖親自嘗過之后,覺得果真美妙,就建議杜康將此事稟報黃帝。杜康有些擔心地說:“上次糧食發了霉,我從大臣貶為了看守。這次,我擅自將糧食存入樹干,卻又化成了水。我已屢次犯錯,黃帝一定不會饒恕我的!”
嫘祖說:“這一次,黃帝不但不會責罰,反而會獎賞你。第一,你將糧食貯放在樹干中,是想尋找一個更安全的貯存地點;第二,你貯藏在樹干中的糧食并不多;第三,你能造出這么美妙的水,對民眾是一大貢獻。有了這三點,黃帝怎么還會責罰你呢?”
杜康覺得螺祖說得很有道理,就從身上取下瓦罐,裝了滿滿一罐水去見黃帝。黃帝聽了杜康的稟報,親自嘗了嘗,果然回味美妙無窮。他馬上與大臣們商議,大家一致認為這種水是糧食精華的釋放。對這種水觀察了很長一段日子之后,黃帝確信飲用它非常安全,就讓倉頡為這種醇香的水起個名字。倉頡當即為這種水創造了一個美名——“酒”。
后來,黃帝恢復了杜康的大臣之職,讓他專職負責釀酒。酒就這樣流傳了下來,并成為中國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一篇:《李時珍學藝》故事簡介
下一篇:《楊貴妃與“貴妃雞”》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