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鑄煉》原文、賞析、鑒賞
陳 敬 容
將最初的嘆息,
最后的悲傷,
一齊投入生命的熔爐,
鑄煉成金色的希望。
給黑夜開一個窗子,
讓那兒流進來星輝,月光,
在絕靜的深山,一片風
就能激起松濤的巨響。
不眠的夜,
夢幻與燭火
一同搖落,一同
向暗角繚繞又低翔,
當一聲鐘敲落永夜,
哭泣吧,親愛的心啊,
窗上已顫動著銀白的曙光。
1945年5月15日夜客重慶
這首詩寫于1945年5月,詩人蟄居于重慶郊區。這時正在日本法西斯投降前三個月,抗戰時期的“首都”重慶,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讓詩人感到沉悶而窒息。詩的第一節就點明主題:詩人要拋棄嘆息和悲傷,表達出投入生活的洪爐,創造新生活的希望。第二節描寫當時的現實太黑暗了,希望開一個窗口流進一線光明,她認為只要有一片風,就會在整個社會引起巨大的回響,大變革必然到來。所以,第三節說詩人難以成寐,她的夢幻,她心靈中溫馨的燭火,在大變革到來之前在搖落,但又在繚繞和低翔。最后一節預見曙光的來臨,詩人要為舊我唱起最后的挽歌。對于舊我,還有些許依戀,些許感傷,詩題為“鑄煉”,點明在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中,她將鑄煉新的生命。在這時,她面前的新生活還是朦朧的,只是表達了一種期待,一種信念和改造自我創造新生的朦朧的追求。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篇,正是因為成功地表達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這種典型的心路歷程。詩人語言淡雅,自如,毫不雕飾,但刻畫了一連串象征性的意象,把心理活動表現得較為深刻,當時同時代人讀起來并不感到朦朧,而感到親切。善于描寫自我心理活動,是敬容詩作的特點。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聞一多》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