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韓愈·雜說[1]》原文、賞析、鑒賞
世有伯樂[2],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3],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盡其材[7],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8],曰:“天下無馬。”嗚呼!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1]《雜說》是作者托物寓意,針砭時弊的一組雜文,共四則,每則各論一事。本文為第四則。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一,作于貞元初。
[2]伯樂:姓孫名陽,字伯樂,秦穆公時人,善相馬。《戰國策·楚策四》:“汗明見春申君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之。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3]駢死:并死。槽櫪:馬食槽于系馬處。
[4]一食或盡粟一石:一頓食有時吃完一石粟。
[5]食馬者:飼馬的人。食,同“飼”,下文的“食”亦同。
[6]策:馬鞭。這里用為鞭策。
[7]材:本身所具備的材質。
[8]執策而臨之:拿著馬鞭面對著它。
這一篇雜感性的短文,即今所稱“雜文”,內容不拘一格,故總稱《雜說》。本篇針對當時社會埋沒人才、毀滅人才的現實,托物言志,以千里馬的寓言,為懷才不遇的天下奇才異能之士鳴不平,其論旨為良馬易求,伯樂難得,世少伯樂,故良馬無聞,欲識良馬,須先求伯樂。全文三百余字,篇幅雖短,涵量很大;立意破俗,構思精深,寓意貼切,文筆犀利。
上一篇:《清代文學·黃景仁·雜感》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劉辰翁·柳梢春》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