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李清照·永遇樂》原文、賞析、鑒賞
元宵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2〕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3〕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4〕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5〕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6〕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7〕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8〕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9〕
〔1〕本篇標題《元宵》,是易安居士流寓南方,逢元宵節時的感舊之作,為
其晚年的重要作品。詞牌用長調《永遇樂》,雙調,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二句四韻,本篇為仄韻體,另有平韻體。
〔2〕“落日”三句:描寫夕陽像熔化的黃金一樣艷麗,暮云像合成的玉璧。作者自問:我在何處? 有孤獨漂泊之感。
〔3〕“染柳”三句:濃煙染柳,笛吹梅怨,春意還有多少呢。梅,指《梅花落》
曲。
〔4〕次第:光景、情形。
〔5〕“來相召”三句:倒文,意為辭謝了用寶馬香車來相邀的詩酒朋友。香車寶馬,華美的馬車。謝,辭謝。
〔6〕“中州”三句:中州,指汴京及其周圍地方,古屬豫州,居九州中心,故稱。三五,指舊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三句意為回憶中州太平繁榮的時候,閨門中有的是空閑,那時特別看重元宵節。
〔7〕“鋪翠”三句:戴著用翡翠裝飾的帽子,用黃金鑲嵌的首飾,滿頭插戴.看誰打扮得整齊漂亮。雪柳,一種飾物。濟楚,整齊漂亮。
〔8〕風鬟霧鬢:形容頭發散亂,鬢發變白。怕見:懶得。怕見夜間出去:一本作“怕向花間重去”。
〔9〕簾兒底下:簾子里邊。人:指簾子外邊賞燈的人。
易安這篇名作,以元宵節為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寄托淪落之悲和興亡之感。上片寫眼前佳節景物和作者的落寞心境。江南日暮,金玉璀燦,春色無邊,香車寶馬,處處顯示節日的歡樂,而經歷戰亂流離之苦的作者,卻不無憂慮地提出:“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其中蘊涵著國難艱危、世事難測的憂患意識。下片寫今昔盛衰對比,回憶故國元宵節的繁盛和自身昔日的歡樂生活,慨今日的憔悴、衰老和困窘,表達了今昔滄桑和對故國的懷念。她漂泊流離、懷念中原的心聲與許多國破家亡流離失所者的心情相通,所以此詞被廣泛傳誦。如南宋詩人劉辰翁讀后寫道:“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遠志齋詩衷》評此詞:“用淺俗語,發清新之聲。”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李白·永王東巡歌(其十一)》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梅堯臣·汝墳貧女》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