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皮日休·原謗》原文、賞析、鑒賞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2〕。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3〕,己不善而禍及亦怨之,己不儉而貧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況于君乎?況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4〕,蓰倍于天矣〔5〕。有帝天下、君一國者,可不慎歟!故堯有不慈之毀,舜有不孝之謗〔6〕。殊不知堯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7〕;舜孝及萬世,乃不在于父。嗚呼!堯舜,大圣也,民且謗之。后之王天下,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8〕,捽其首〔9〕,辱而逐之,折而族之〔10〕,不為甚矣!
〔1〕此篇選自《皮子文藪》卷三,為皮日休所作一組論文《十原》中的一篇。(皮日休生平,見唐詩部分)
〔2〕厚于生:使生活充裕富足。
〔3〕“暑雨”二句:《尚書·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祁寒,大寒。
〔4〕怨訾(zi)恨讟(du):怨,怨恨。訾,罵。讟,誹謗。
〔5〕蓰(xi):五倍。
〔6〕“堯有”二句:堯將天下傳給舜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說他不慈。舜和他的父親瞽叟不和,所以說他不孝。《楚辭》屈原《哀郢》:“彼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洪興祖補注:“堯舜與賢而不與子,故有不慈之名。《莊子》曰:‘堯不慈,舜不孝。’言此者,以明堯舜大圣,猶不免讒謗,況馀人乎!”
〔7〕“于”字原無,據《全唐文》補。
〔8〕扼:用力掐住。吭(hang):喉嚨。
〔9〕捽(zuo):揪住。
〔10〕折:這里意同打倒。
皮日休的《十原》為模仿韓愈“五原”之作。此篇從題目上便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韓愈的《原毀》,然而文章的主旨卻與韓愈大相徑庭。《十原》,據皮日休自己說是“窮大圣之始性,根古人之終義”;“窮理盡性,通幽洞微”(《十原系述》),但他發明先圣義理,根本目的卻是著眼于現實。如此篇從民之怨天說起,指出像堯舜那樣的君主也難免受到人民群眾的譏謗,那么后世君主之德行且不如堯舜者,老百姓侮辱他們,打倒他們,甚至殺死他們,也不算過分。本文思想可貴之處并不在于指出“怨”是人民群眾的天性,乃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反抗行為,即造反的合理性。在晚唐那個黑暗、腐朽,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年代,皮日休這種觀點的現實意義,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白居易·賣炭翁[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李頎·古從軍行》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