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沈括·活板》原文、賞析、鑒賞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2〕。自馮瀛王始印五經〔3〕;已后典籍〔4〕,皆為板本〔5〕。
慶歷中〔6〕,有布衣畢昇〔7〕,又為活板〔8〕。其法:用膠泥刻字〔9〕,薄如錢唇〔10〕,每字為一印〔11〕,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12〕,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13〕,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14〕,藥稍熔〔15〕,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6〕。若止印三二本〔17〕,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18〕,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19〕:更互用之,瞬息可就〔20〕。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21〕,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22〕。有奇字素無備者〔23〕,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24〕,不若燔土〔25〕,用訖再火令藥熔〔26〕,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27〕,至今寶藏。
〔1〕本篇選自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題目是選錄時加的。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嘉祐八年中進士,歷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龍圖閣侍制、鄜延路經略使等職。他在政治上積極支持和擁護王安石變法。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為宋代杰出的科學家。《夢溪筆談》是沈括遭打擊和排斥后,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市)的夢溪園,集中精力撰述他的舊日見聞和個人科研成果而成。這是一部綜合性學術論著(包括《補筆談》和《續筆談》),總結了我國古代有關文學、藝術、史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方面的光輝成就,是我國科學史上一份極其寶貴的遺產。
〔2〕“板印”二句:板,同“版”。我國雕板印書始于隋唐時期,如《金剛經》,晚唐前雕板印的書籍主要是農書,歷法等,沒有官定的經典文籍。沈括從士大夫的角度看,所以說“尚未盛為之”。
〔3〕馮瀛王:即馮道,五代時曾作過幾個朝代的大官,死后追封為瀛王,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九朝元老”。公元932年同李愚向后唐王朝建議刻板印賣五經,并在統治階級中廣泛流行。
〔4〕已:同以。典籍:傳統的重要書籍。
〔5〕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6〕慶歷:宋仁宗的一個年號(公元1041~1048)。
〔7〕布衣:平民,百姓。
〔8〕活板:即活字板。在印刷術上,從雕刻整塊的木板到使用可以隨意裝拆的活字板,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最初用膠泥活字,以后改用錫字、木字、銅字。
〔9〕膠泥:粘土。
〔10〕錢唇:銅錢的邊緣。
〔11〕印:字模。
〔12〕松脂:松香。和(huo):混合,調和。冒:敷蓋。
〔13〕鐵范:鐵制的框子。
〔14〕就:靠近。煬:烘烤。
〔15〕藥:指上文的松脂、蠟、紙灰之類。
〔16〕砥:磨刀石。
〔17〕止:只,僅僅。
〔18〕數十百千:幾十、幾百、幾千。
〔19〕具:準備好,指排好。
〔20〕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極短的時間。就:完成。
〔21〕以紙貼之:指在活字分類木格上貼上紙條。
〔22〕“每韻”二句: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將同韻字放在一個木格里。
〔23〕奇字:不常見的字。素:平常。
〔24〕不可取:不易取出。
〔25〕燔土:指膠泥活字。
〔26〕火:燒烤。
〔27〕群從(zong):古代稱侄子為“從子”,這里指子侄輩。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對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沈括以簡練易懂的文字對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作了最早的記錄。文章先詳細介紹了制作活板的每一道工序和所用材料;接著介紹如何操作活板工作和其神奇之處;最后強調利用活板應注意的問題。全文寥寥三百字便完成了一篇具有世界意義的科學文獻,可見其表達通暢清楚。
上一篇:《袁水拍·沁園春》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四、唐五代詞·張志和詞·漁歌子》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