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徐弘祖·游黃山后記》原文、賞析、鑒賞
戊午九月初三日〔2〕。出白岳榔梅庵〔3〕,至桃源橋,從小橋右下,陡甚,即舊向黃山路也〔4〕。七十里,宿江邨〔5〕。
初四日。十五里,至湯口〔6〕。五里,至湯寺〔7〕,浴于湯池〔8〕。扶杖望硃砂庵而登〔9〕。十里,上黃泥岡,向時云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轉入石門〔10〕,越天都之脅而下〔11〕,則天都、蓮花二頂〔12〕,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復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13〕,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14〕,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15〕。兩峰秀色,俱可手攬。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16〕!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17〕,興甚勇。時已過午,奴輩適至。立庵前,指點兩峰,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庇嗖粡?,決意游天都,挾澄源、奴子〔18〕,仍下峽路。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歷險數次,遂達峰頂,惟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予以登〔19〕,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 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后;予越其右,則霧出于左。 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山高風巨,霧氣去來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20〕,時沒為銀海〔21〕。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22〕。 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地,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 平明〔23〕,從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24〕,其下蓮花洞〔25〕,正與前坑石筍對峙〔26〕,一塢幽然。 別澄源下山,至前岐路側,向蓮花峰而趨。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將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躋蓮花峰,既陟而磴絕,疑而復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蓮花道也!”乃從石坡側度石隙,徑小而峻,峰頂皆巨石鼎峙〔27〕,中空如室,從其中迭級直上,級窮洞轉,屈曲奇詭,如下上樓閣中,忘其峻出天表也〔28〕。一里,得茅廬,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則前呼道之僧至矣。僧號凌虛,結茅于此者,遂與把臂陟頂〔29〕。頂上一石,懸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崖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虛出粥相餉〔30〕,啜一盂。乃下至岐路側,過大悲頂〔31〕,上天門〔32〕。 三里,至煉丹臺〔33〕,循臺嘴而下。 觀玉屏風、三海門諸峰〔34〕,悉從深塢中壁立起。其丹臺一岡中垂,頗無奇峻,惟瞰翠微之背〔35〕,塢中峰巒錯聳,上下周映,非此不盡瞻眺之奇耳。還過平天矼〔36〕,下后海〔37〕,入智空庵,別焉。三里,下獅子林〔38〕,趨石筍矼〔39〕,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塢中峰石回攢〔40〕,藻繢滿眼〔41〕,始覺匡廬〔42〕、石門〔43〕,或具一體〔44〕,或缺一面〔45〕,不若此之閎博富麗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塢中,陰陰覺有異。復至岡上尖峰側,踐流石,援棘草,隨坑而下,愈下愈深,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盡也。 日暮,返獅子林。
初六日。 別霞光〔46〕,從山坑向丞相原〔47〕。下七里,至白沙嶺〔48〕,霞光復至,因余欲觀牌樓石〔49〕,恐白沙庵無指者〔50〕,追來為異。遂同上嶺,指嶺右隔坡,有石叢立,下分上并,即牌樓石也。余欲逾坑溯澗,直造其下,僧謂:“棘迷路絕,必不能行,若從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復上此嶺,若欲從仙燈而往〔51〕,不若即由此嶺東向?!庇鄰闹?,循嶺脊行。嶺橫亙天都、蓮花之北,狹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夾映。嶺盡北下,仰瞻右峰羅漢石,圓頭禿頂,儼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澗以上。共四里,登仙燈洞。洞南向,正對天都之陰,僧架閣連板于外,而內猶穹然〔52〕,天趣未盡刊也。復南下三里,過丞相原,山間一夾地耳。其庵頗整,四顧無奇,竟不入。復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漸下,澗中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瀉,每級一下,有潭淵碧,所謂九龍潭也〔53〕。黃山無懸流飛瀑,惟此耳。又下五里,過苦竹灘〔54〕,轉循太平縣路〔55〕,向東北行。
〔1〕本文選自《徐霞客游記》第一冊,是徐弘祖1618年游黃山的四天日記,著重描繪黃山天都、蓮花二主峰的動人景色。黃山,我國著名風景區,在皖南歙縣境內,海拔一千七百米,有三十六峰,其中以天都、蓮花二峰景色最佳。徐弘祖(公元1586~1641),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游記文作家。他生平無意于仕進,自二十二歲起至逝世前的三十余年間,漫游各地,足跡遍歷今華東、華北及西南等地,并以日記的形式將其經歷一一記述,后編為《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文筆生動,記載精詳,既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在生動活潑的敘寫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祖國山河的壯麗。
〔2〕戊午: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
〔3〕白岳:山名,在黃山西南。
〔4〕“即舊”句:指萬歷四十四年(1616)作者初游黃山時所走之路。
〔5〕江邨:鎮名,在黃山東北。
〔6〕湯口:鎮名,在黃山腳下,是上山必經之處。
〔7〕湯寺:即祥符寺。因臨近湯泉,故俗稱湯寺。
〔8〕湯池:湯泉。
〔9〕硃砂庵:又名慈光寺,在硃砂峰下。
〔10〕石門:峰名。
〔11〕天都:即天都峰,與蓮花并稱黃山兩大峰。
〔12〕蓮花:即蓮花峰。
〔13〕陡者級之:陡的地方就鑿出石級。
〔14〕文殊院:寺名,在天都、蓮花兩峰之間。
〔15〕玉屏風:即玉屏峰。
〔16〕絕勝:最佳。
〔17〕游僧:游方和尚,名叫澄源。
〔18〕奴子:奴仆。
〔19〕挾:這里作扶持解。
〔20〕碧嶠:因滿山松柏,青翠蔚然,故稱。 嶠,尖而高的山。
〔21〕銀海:因云霧彌漫似大海波濤,故稱。
〔22〕區宇:境域。
〔23〕平明:天正明,天剛亮。
〔24〕岈(ya)然:山谷深空的樣子。
〔25〕蓮花洞:在蓮花峰下。
〔26〕石筍:山峰名。
〔27〕鼎峙:如鼎之三足而立。
〔28〕天表:天上。 班固《西都賦》:“若游目于天表,似無依而洋洋。”
〔29〕把臂:挽住對方的手臂,以示親密。
〔30〕相餉:指招待。
〔31〕大悲頂:峰名。
〔32〕天門:在天都峰腳。
〔33〕煉丹臺:在煉丹峰上。
〔34〕三海門:山峰名,在石門峰和煉丹峰之間。
〔35〕翠微:山峰名,在清潭峰北。
〔36〕平天矼(gang):在煉丹峰。
〔37〕后海:山峰名。
〔38〕獅子林:在煉丹峰左。
〔39〕石筍矼:在始信峰上。
〔40〕回攢:曲折簇聚。
〔41〕藻繢(hui):即藻繪,文采。這里指山下的五光十色。
〔42〕匡廬:指江西的廬山。
〔43〕石門:浙江青田縣的石門山。
〔44〕具一體:具有黃山的某一體。
〔45〕缺一面:缺少黃山的某一面。
〔46〕霞光:僧名。
〔47〕丞相原:在石門峰和缽盂峰之間。相傳宋理宗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讀書,故名。
〔48〕白沙嶺:在皮篷嶺和丞相原之間。
〔49〕牌樓石:即天碑石,俗稱“仙人榜”。
〔50〕白沙庵:在白沙嶺下。
〔51〕仙燈:洞名,在缽盂峰下。
〔52〕穹然:大且深的樣子。
〔53〕九龍潭:在丞相原附近。
〔54〕苦竹灘:即苦竹溪,在九龍潭下。
〔55〕太平縣:今安徽太平縣,在黃山東北。
本文以精煉生動的筆觸準確、清楚地記述了作者再度游黃山所經路線、行程、距離及所登天都、蓮花二主峰的雄壯和奇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奇峰錯列、碧嶠銀海的二峰峻秀圖景,展現了黃山多怪石、多松柏、多煙云的壯麗景色,顯示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這篇游記文筆生動,記述精當,準確地刻畫了各種景物,之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文情并茂,富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上一篇:《宋代文學·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節錄)》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阮章競·漳河水(節選)》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