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魏源·《海國圖志》序》原文、賞析、鑒賞
《海國圖志》六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2〕,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3〕,及近日夷圖、夷語〔4〕,鉤稽貫串〔5〕,創榛辟莽,前驅先路。〔6〕大都東南洋、西南洋〔7〕,增于原書者十之八〔8〕;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9〕,增于原書者十之六。又圖以經之,表以緯之,〔10〕博參群議以發揮之。
何以異于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談西洋〔11〕,此則以西洋人談西洋也!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12〕,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13〕。
《易》曰〔14〕:“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15〕”故同一御敵,而知其形與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16〕;同一款敵,而知其情與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馭外夷者〔17〕,諏以敵形〔18〕,形同幾席〔19〕;諏以敵情,情同寢饋〔20〕。
然則執此書即可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21〕此兵機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無形之兵也。明臣有言〔22〕:“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積患。”人心之積患如之何?非水非火〔23〕,非刃非金〔24〕,非沿海之奸民〔25〕,非吸煙販煙之莠民〔26〕。故君子讀《云漢》、《車攻》〔27〕,先于《常武》、《江漢》〔28〕,而知二《雅》詩人之所發憤;玩卦爻內外消息〔29〕,而知大《易》作者之所憂患。憤與憂,天道所以傾否而之泰也〔30〕,人心所以違寐而之覺也〔31〕,人才所以革虛而之實也〔32〕。 昔準噶爾跳踉于康熙、雍正之兩朝〔33〕,而電掃于乾隆之中葉〔34〕。夷煙流毒〔35〕,罪萬準夷〔36〕。吾皇“仁勤”〔37〕,上符列祖〔38〕,天時人事,倚伏相乘〔39〕。何患攘剔之無期〔40〕,何患奮武之無會〔41〕?此凡有血氣者所宜憤悱〔42〕,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講畫也〔43〕。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44〕則人心之寐患祛〔45〕,其一。 以實事程實功〔46〕,以實功程實事,艾三年而蓄之〔47〕,網臨淵而結之〔48〕,毋馮河〔49〕,毋畫餅〔50〕,則人材之虛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虛患去而風雷行。 傳曰:“孰荒于門,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51〕序《海國圖志》。
道光二十有二載〔52〕,歲在壬寅嘉平月〔53〕,內閣中書邵陽魏源序于揚州〔54〕,時夷艘出江甫逾三月也〔55〕。
原刻六十卷,道光二十七載刻于揚州,咸豐二年重補成一百卷,刊于高郵州。〔56〕
〔1〕這篇序文是作者對編著《海國圖志》這一目的的正確性的說明論證。《海國圖志》是部當時關于外國情況的百科全書。海國,指外國。圖志,地圖、史地記載。 (魏源生平,見清詩部分。)
〔2〕總督:清代的地方最高長官,管理一省或二三省的軍民要政。尚書:清代總督都兼有兵部尚書銜。西夷:泛指西方外國人。《四洲志》: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一部關于外國史地的著作。 林則徐被構陷罷官后,將《四洲志》和大量中外資料交給魏源。
〔3〕島志:關于島的史地情況的記載。
〔4〕夷圖:外國地圖和科技圖紙。 夷語:外文資料。
〔5〕“鉤稽”句:意為選擇研究,綜合編輯。鉤,取,即選擇。稽,查考,研究。
〔6〕“創榛”二句:意為披荊斬棘,開拓荒野,做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 榛(zhen),一種落葉灌木。 莽,叢生的野草。
〔7〕東南洋:指東、南太平洋沿岸和海島各國。 西南洋:指印度洋,包括印度、伊朗和阿拉伯半島等國家。
〔8〕原書:指《四洲志》。
〔9〕大小西洋:大西洋指歐洲各國。小西洋指非洲各國。北洋:指俄國和北歐各國。
〔10〕“又圖以經之”二句:指在書中穿插刊刻的圖表。經,豎線。緯,橫線。
〔11〕中土人,中國人。
〔12〕款:議和談判,外交斗爭。
〔13〕>師:學習。長技,先進的科學技術。
〔14〕《易》:《周易》,是我國古代具有哲學思想的占卦用書,列為“六經”之一,稱《易經》。
〔15〕“愛惡”三句:意為愛惡相互對抗產生吉兇,遠近相互爭奪產生悔恨,真假相互感應產生利害。
〔16〕相百:相差百倍。
〔17〕馭:駕馭、制服。
〔18〕諏(zou):咨詢、查考。
〔19〕幾席,家俱,如桌椅等。
〔20〕寢:睡覺。饋:吃飯。
〔21〕唯唯,否否:意為既可以,又不可以。
〔22〕明臣:明朝的大臣,指誰不詳。
〔23〕水、火:此處比喻自然災害。
〔24〕刃、金:喻兵災戰亂。
〔25〕奸民:這里指里通外國的奸細。
〔26〕莠(you)民:壞人。莠,一種惡草,叫狗尾草。
〔27〕《云漢》:《詩經·大雅》中的一篇。《車攻》,《詩經·小雅》中的一篇。>這兩首詩贊美周宣王因憂患國家危亡而發憤圖強,整頓武備。
〔28〕《常武》、《江漢》:《詩經·大雅》中的詩篇,贊美周宣王內修國政、外平強敵而得到復興。
〔29〕卦爻(yao):《易》中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套符號。《易經·系辭》說:“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又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消息:消是滅,息是生,這里指吉兇變化。
〔30〕天道:事物發展的規律。傾:轉化。否(pi):兇,壞事。泰:吉,好事。
〔31〕違:違反,脫離。寐:睡覺,引伸為愚昧。覺:覺醒。
〔32〕虛:沒有真才實學,又不腳踏實地地干。
〔33〕準噶爾:中國西部厄魯特蒙古四部中的一個游牧部落,居住在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一帶的中國地區。 17世紀中葉,準噶爾的頭子葛爾丹在老沙皇支持下進行叛亂,先后占領了整個厄魯特地區、天山南路,勢力達到西藏,后又侵占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隨后更深入到內蒙古地區,妄圖分裂中國。 乾隆二十三年叛亂終于被平定。 跳踉(liang):跳梁,引伸為叛亂。
〔34〕電掃:迅速掃平。
〔35〕夷煙:外國的鴉片煙。
〔36〕準夷:指準噶爾叛亂。
〔37〕皇:指清朝道光皇帝旻(min)寧。 “仁勤”:“仁愛而且勤勉”。
〔38〕列祖:指道光以前的清朝歷代皇帝。
〔39〕倚伏相乘:出自《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說,禍與福這一對矛盾,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
〔40〕攘剔:指鏟除。
〔41〕奮武:意為富國強兵。 會:機會,時候。
〔42〕憤悱(fei):憤慨。
〔43〕講畫:議論,籌劃。
〔44〕養癰(yong),比喻對壞人壞事的包庇和縱容。癰,致命的毒瘡。營窟:結黨營私。
〔45〕寐患:愚昧這一禍患。 祛(qu):除去。
〔46〕“以實事”句:意為用實際行動衡量實際效果。 程,衡量,考核。
〔47〕“艾三年”句:意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和一切事業的成就,都得有多年準備。 艾,一種草藥,可供針炙用,越陳越好。
〔48〕“網臨淵”句:《漢書·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到河邊羨慕魚味的鮮美,不如趁早結網。
〔49〕毋:不要。 馮(ping)河:無船就涉水渡河,喻指危險行動。
〔50〕畫餅:畫餅充饑,喻指自欺欺人。
〔51〕“熟荒于門”四句:出自韓愈詩《琴操十首·越裳操》,主要意思是,先內治而后外服,非安近無以服遠。 魏源借用這幾句話,說明只有治理好國家,富國強兵,才能戰勝外國侵略者。四海,指國內。均,平,指政治清明。越裳,泛指外國。 臣,臣服,服從。
〔52〕道光二十有二載:公元1842年。
〔53〕壬寅:按干支紀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嘉平月:農歷十二月。
〔54〕內閣中書:官銜,魏源于道光九年捐資為內閣中書舍人。
〔55〕夷艘出江:指《南京條約》簽訂后,農歷九月,英國侵略者的軍艦退出長江。甫:剛。魏源特別標出作序的時間,表明他對鴉片戰爭的戰敗和《南京條約》的簽訂,是十分悲憤的。(按:這一小段是1842年《海國圖志》五十卷本問世時所寫的。)
〔56〕“原刻”一段:是1852年《海國圖志》百卷本問世時所寫的。高郵州,今江蘇高郵縣。(按:五十卷本、六十卷本、一百卷本的《序》,文字都是一樣的。六十卷本“將《海國圖志》五十卷何所據”這句話里面的“五”字改寫成為“六”字,一百卷本連“六”字也沒改。)
晚清的中國閉關鎖國,魏源在此文中首先從知己知彼了解世界的角度論述了“制夷”必須“知夷”的道理。作者一方面呼吁國人“憤悱”;一方面號召士人“講畫”,熱情呼喚愛國御侮,主張消除普遍的愚昧和解決人才的困乏。鮮明地提倡“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的務實精神。從而達到“以夷攻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文筆樸實凝重,章法謹嚴,邏輯性強。博采經史、活用典故輔助論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全文貫穿了作者憂時憤世的愛國熱忱,深摯動人。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沈從文·丈夫》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