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話《張士杰·漁童》鑒賞
張士杰
從前,有個老漁翁,只有一只漁船和一張漁網,白天在龍河上打魚,黑夜就駕小船宿在河邊,過著很窮苦的日子。
這年六月,河水大漲了。水大浪猛,浪頭一涌老高!沒法打魚,老漁翁很著急。他夜里也沒心思睡覺,就坐在河邊,望著那滾滾的大水出神。
忽然,河心里“撲”地冒起一團金火,閃亮亮的,一直到天傍亮才熄滅。
這是什么呀?老漁翁很納悶兒。這天夜里,金火又冒起來了,他就把網繩接長,把繩頭系在腰上,迎著大浪,開船下河,一直向那團金火劃去了。
船剛入河,就被浪頭打得東搖西晃。老漁翁穩住勁兒,仍向著金火劃,看看夠上了,忙掄開漁網,“嘩啦”撒下去——漁網正把金火扣住!金火立刻滅了。
這時候,一個大浪頭打來,船猛地一歪,“嘩——”涌進了半船水。船眼看要沉了!老漁翁把牙一咬,使個猛勁兒,竟沖出了急流,把船劃到河邊來了。
老漁翁松口氣,把船攬好,舀出船里的水,就從腰上解下網繩,慢慢地把網拉了上來——扣住個什么東西呢?
原來是個白玉的魚盆: 盆底上刻著一對小金魚,金魚四外刻著清水的細波紋;一根蔓子從金魚身邊伸向盆沿,兩片大綠荷葉托著一朵粉紅的大荷花;荷花上坐著一個小漁童——頭上梳一對黑抓髻,紅襖,綠褲,光著腳丫,懷里抱著一根釣魚竿。
老漁翁借著月光,左看右看,愛不釋手。那小漁童雖然是刻在盆沿上的,老漁翁一看他,總覺得他也正看著老漁翁——老漁翁心里美得竟哈哈大笑起來。
老漁翁愛這魚盆,可是不打魚還是餓肚子。等大水一落,他仍是照常打魚。
這天夜里,忽然有響動把老漁翁吵醒了。老漁翁睜眼一看: 放在河坡草叢里的魚盆,竟“呼呀呼呀”地冒起金光來啦!金光一冒,那棵荷花就“刷啦”一下子活了;蔓子頂著綠葉粉荷花,一直往上長起來;越長越高,越長越大,長呀長呀,那蔓子一彎,荷葉荷花鮮靈靈地撐在了草地上。這時候,漁童也長大了,也活了,他從荷花上站起來,扛著魚竿,嘴兒一咧,笑嘻嘻地對魚盆唱道:
魚盆魚盆搖搖,
清水清水漂漂!
那魚盆立刻自己搖晃,盆里立刻漂起了汪汪的清水。接著,漁童朝著魚盆又笑嘻嘻地唱道:
清水清水流流,
金魚金魚游游!
那清水立刻泛起波紋,打著旋兒,“嘩嘩”響起來,那對小金魚也立刻活了,傍著盆邊“刷拉刷拉”地游個歡。接著,漁童又朝著魚盆笑嘻嘻地唱道:
金魚金魚跳跳,
清水清水冒冒!
那對小金魚立刻從水里“刷”地一跳,跳有尺來高,清水立刻“嘩嘩”往上冒起來,冒出魚盆,直往四外漾。等金魚又跳起的時候,漁童把魚竿一抖,立刻釣住一條,魚竿一揚一低,那條金魚被釣起,又猛地落下,“嘩”地砸出一片金水花。水花朝四方一散,變成許多金色的水珠,也隨漾出的清水滾到魚盆四周的草叢里去了——漁童立刻“格格”笑個夠。漁童釣住這條抖一會兒,撒去,又釣那條……直到玩耍夠了,他才把魚竿往懷里一抱,坐在荷花上,又笑嘻嘻地對魚盆唱道:
清水清水靜靜,
金魚金魚定定!
清水立刻不冒了,金魚也不跳了。接著,那大荷花隨著蔓子一點兒一點兒地往回縮呀縮呀,越縮越小,不一會兒縮到魚盆里去了。這時,金光也滅了,天也亮了。
老漁翁呆呆地看了一夜。這時候,他忙拿起魚盆一看——魚盆還是跟從前一樣!可是呢,就在魚盆四周的草叢里,一汪一汪的清水泡著一個一個的金豆子!
第二天,漁翁拿著金豆子去趕集。他來到城里,掏出金豆子要買東西,正好有個洋牧師大搖大擺從這里路過,一見老漁翁花金豆子,立刻站住了,咽口唾沫問道:
“老頭子,你的金豆子是從哪里得來的?”
老漁翁就把金豆子的來處告訴了他。洋牧師點點頭,又問了他住在哪里,叫什么名字,就大搖大擺地走了。
誰知第二天,突然來了兩個衙役,對老漁翁說:“縣大老爺派我們倆來傳你——你馬上帶著那個魚盆跟我們走!”
來到衙門以后,老漁翁一看,縣官坐在大堂上,正恭恭敬敬地陪著昨天那個洋牧師說話呢!縣官一見老漁翁,立刻問道:
“老頭子,你有個魚盆呀?魚盆里刻的荷花能長,漁童能活,清水能冒,金魚能跳,濺出水珠能變金豆子,對不對?”
老漁翁說:“對。”
縣官一指洋牧師,對老漁翁叫道:“你這老賊!真大膽——竟敢偷這位洋學士的寶貝!洋牧師把你告啦!那魚盆是洋牧師的,你是怎么偷去的?快從實招來!”
“這盆子是我的,怎能說我偷洋人的?”老漁翁忍著氣,就把怎樣得到魚盆的事,又說了一遍。
洋牧師對老漁翁說:“你那個魚盆,本來是我從我們國家帶來的寶貝,是我們國家出的,一直放在教堂里,不知被誰偷去了,昨天你花金豆子我才認出來。”
“洋牧師說得對!”縣官立刻指著老漁翁叫道,“老頭子,你快把魚盆獻上來!”
“這魚盆出在中國的河里,是中國的寶貝,是我冒著生命危險撈上來的。”老頭子氣得用手托起魚盆,問縣官和洋牧師:“洋人說這魚盆是他們外國出的,為什么這個小漁童是中國人的打扮,中國人的模樣?”
老漁翁這一問,把縣官和洋牧師問得張口結舌,愣了好半天,洋牧師說:“我就是想要你的魚盆!不給不行!”縣官說:“你不給魚盆就犯王法!”
老漁翁氣得身子一晃,手一哆嗦,“撲通——叭喳”——他昏倒在地上,魚盆也摔個粉碎!誰知魚盆一碎,漁童卻跳出來活了!
漁童站在漁翁跟前,把魚竿一晃,立刻長大了。他把魚竿朝洋牧師一抖,魚鉤正鉤住洋牧師的嘴上膛;他把魚竿一提,洋牧師立刻懸上了半天空;他把魚竿上下一抖,洋牧師懸在天空手刨腳蹬,“哎呀哎呀”直叫喚;他把魚竿一甩,洋牧師立刻上了天,“咕嚕咕嚕”——滾到天邊去了!
這時候,漁童把魚竿一晃,立刻又變小了。縣官還以為漁童又要來釣他呢——順著椅子往下一溜,翻翻白眼嚇死了!
這時候,漁童扶起老漁翁,老漁翁也清醒過來了;漁童攙著老漁翁,一老一少并排走出衙門,不知上哪兒去了。
《漁童》是張士杰根據民間故事整理改編的幼兒童話。這篇作品20世紀50年代一經問世,便受到兒童們的喜愛,其同名美術影片至今魅力不衰。《漁童》既保留有民間故事的特點,又根據幼兒的閱讀欣賞習慣進行了創作,是一篇幼兒童話佳作。
這篇童話的動感首先表現在情節上。
情節的動感是指故事的疏密度和故事的進展速度。在有的幼兒童話中,情節的動感不被十分強調。一般說來,這類作品的故事情節都極為簡單,或為幼兒生活中一個細部,或為一件小事,一個場景,一段對話……由于故事情節的簡單,鋪排在一定的篇幅內,表現出來的就是故事進展速度的放慢。這類作品往往以其立意和情趣取悅于小讀者;也有強調情節的動感的,如《漁童》。
在這篇僅有三千字的童話中,就寫了得寶、識寶、奪寶、惡人受懲等四個事件,故事密集且波瀾迭起。四個事件環環相扣,互為因果,進展迅速。如“得寶”一節僅六百余字便容納了八個小的情節: 老漁翁過著窮苦的日子——老漁翁發愁——發現河心一團金火——開船下河向金火劃去——扣住金火——沖出急流劃到岸邊——發現扣住的是魚盆——仍照常打魚。在這八個小情節中,每一個情節又由一連串的動作構成,如“老漁翁發愁”一節僅50個字,便寫了四個動作(水大浪高、漁翁著急、無心睡覺、望河水出神),“扣住金火”一節則是幾個動作的連續:
船剛入河,就被浪頭打得東搖西晃。老漁翁穩住勁兒,仍向著金火劃,看看夠上了,忙掄開漁網,“嘩啦”撒下去——漁網正把金火扣住!金火立刻滅了。
這里沒有一句話與動作無關。《漁童》就是由這樣大大小小的富于動感的情節和一個個活動的畫面組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活劇。
其次,在語言上也充滿了動感。
情節的動感靠有動感的語言來表現。《漁童》的語言簡練生動、節奏明快、動作性強。且看這段:
漁童站在漁翁跟前,把魚竿一晃,立刻長大了。他把魚竿朝洋牧師一抖,魚鉤正鉤住洋牧師的嘴上膛;他把魚竿一提,洋牧師立刻懸上了半天空;他把魚竿上下一抖,洋牧師懸在天空手刨腳蹬,“哎呀哎呀”直叫喚;他把魚竿一甩,洋牧師立刻上了天,“咕嚕咕嚕”——滾到天邊去了!
這段描寫的語言極富動感。作者用了五個動作——一晃、一抖、一提、上下一抖、一甩,便完成了對洋牧師的懲罰。語言干脆、利落、夸張,很能滿足小讀者“讓壞人倒霉”的閱讀心理。作者動詞用得多而且準確,能把各種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這與在幼兒童話中宜多用代表具體事物、動作、行為的名詞、動詞,忌用代表抽象事物的詞匯的創作要求相一致,因而取得了良好的表達效果。
為了加強語言的動感,作者還大量使用象聲詞,如“‘咕嚕咕嚕’——滾到天邊去了”,“放在河坡草叢里的魚盆,竟‘呼呀呼呀’地冒起金光來啦!金光一冒,那棵荷花就‘刷啦’一下子活了”,“那清水立刻泛起波紋,打著旋兒,‘嘩嘩’響起來,那對小金魚也立刻活了,傍著盆邊‘刷拉刷拉’地游個歡”,“老漁翁氣得身子一晃,手一哆嗦,‘撲通——叭喳’——他昏倒在地上,魚盆也摔個粉碎”……一系列象聲詞的使用可以引起幼兒對音響的直感,幼兒通過對音響的直感又進一步引起聯想和想象,從而感知形象和動作,使幼兒情不自禁地進入到作品規定的情境中去。
幼兒文學是動的文學。在幼兒童話的創作中力戒大段靜態的描繪,多設計一些跳躍的、活動的畫面和場景,讓作品充滿動感,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漁童》既注意了情節的動感,又注意了語言的動感,使人時時感受到一種流動的美,并以這種美征服了讀者,這是它的高明之處。
(巢揚)
上一篇:中國童話《任大霖·羅明明的嘴巴》鑒賞
下一篇:中國童話《劉興詩·圣誕老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