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
“豚”是會意字。甲骨文像一頭豬,腹部還有肉(月)。金文中多了一只手,會用手捉豬之意。小篆基本上與金文相同。隸變后楷書寫作“豚”。
《說文·豚部》:“豚,小豕也。從彖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從豚。”(豚,小豬。從彖省,彖像豬的形狀。由“又”(手)持握著“肉”會意,表示供給祭祀之用。大凡豚的部屬都從豚。)
“豚”的本義為小豬。如《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泛指豬。如陸游《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舊時還用“豚兒”作謙辭,在客人面前稱呼自己的兒子。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兒也。’”
上一篇:《豆》字義,《豆》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豆》
下一篇:《負》字義,《負》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