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出”是會意字。甲骨文的下部是一條上彎的曲線,表示這是一個門口或土坑口;上部是一只腳,表示走出。金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出”。
《說文·出部》:“出,進也。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凡出之屬皆從出。”(出,長進。像草木漸漸滋生,向上長出來。大凡出的部屬都從出。)
“出”的本義是出去、外出。后來多指出去、出來,和“進”、“入”相對。如“出神入化”、“出生入死”。又引申為拿出、交納。如“出力”、“入不敷出”。
又引申為出現、顯露。如蘇軾《后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還可以引申為離開的意思。如“出局”、“出軌”、“出籠”。
用在動詞后,表示趨向或效果。如“飛出”、“拿出”、“展出”。
用作量詞,指一個獨立的劇目或節目。如“一出折子戲”。
上一篇:《鳳》字義,《鳳》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鳳》
下一篇:《則》字義,《則》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