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
“絲”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兩束蠶絲。金文、小篆直接由甲骨文演變而來。隸變后楷書寫作“絲”。漢字簡化后寫作“絲”。
《說文·絲部》:“絲,蠶所吐也。從二糸。凡絲之屬皆從絲。”(絲,蠶吐的絲。由兩個“糸”字會意。大凡絲的部屬都從絲。)
“絲”的本義為蠶吐的絲。如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由本義引申指絲織品。絲很細小,故用來形容細微之極,極小。成語有“一絲不茍”,就是做事認真細致,一點兒不馬虎。
古人常把用絲捻制成的弦做發音部件的樂器稱為弦樂器。“絲竹”就是弦樂器與竹管樂器的總稱。
還引申泛指像絲一樣的東西。如“藕斷絲連”。另外,人們所說的“氣若游絲”,也是形容人快死時,氣息微弱,就像是若斷若連的細絲。
又引申指細紋。如“烏絲欄”、“硬絲柴”。
上一篇:《丘》字義,《丘》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丘》
下一篇:《中》字義,《中》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