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道號鳳雛,與諸葛亮(臥龍)齊名,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
人常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凡群雄逐鹿時,皆招賢納士,以壯其勢。但龐統卻因“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初出時并不為問鼎者所重,孫權“誓不用之”,劉備也僅授予其微職。
龐統不愧為大賢,在其得志時,他能因勢盡展胸中之才氣,而在其失意時,他又能伸能屈,俟機而動。不僅如此,他在避難窮困之際,并不茍且偷安,為五斗米折腰,而是擇主而事,其目的是為了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書中以龐統出山經過來表現其大賢的面目。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龐統往荊州(今湖南、湖北)一帶來見劉備,他懷中孫吳大都督魯肅和劉備軍師諸葛亮的薦書,只要拿出其中之一,劉備必重用無疑。可龐統自有見地,不愿“專藉薦書來干謁”,要“以才學動之”,使劉備確能量才用己。誰知,劉備竟以貌取人,僅以其為耒陽縣宰。龐統大失所望,但他并未一氣之下拂袖而去,而是勉強應命,到任百余日, “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直到劉備遣張飛前去治罪,龐統才略顯其才,小露一手, “手書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并無分毫差錯”。“不到半日,將百余之事,盡斷畢了”。此事使劉備折服,即向龐謝罪并重用,拜為副軍師,與諸葛亮共掌軍政大權,行令時無人不服。此事說明龐看問題高人一籌,如果僅憑薦書被重用,劉備手下重臣大將未必盡服,難免出現諸葛亮出山時關、張不服的情況。
龐統之才,在其未正式出山前業已初露鋒芒,只是尚未為人所重視。曹操統一北方后,挾天子令征討四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攻孫吳。孫吳名將周瑜與諸葛亮聯手,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形成曹、孫、劉三方鼎峙的局面。赤壁之戰,名揚千古,人們所稱譽者,或為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或為周瑜的群英會、打黃蓋、火燒曹營。其實,斯戰首功,當推龐統。因為周、諸二人雖擬用火攻破曹,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曹軍即使受挫,也不至于大敗。正犯難之際,是龐統向周瑜獻了連環計,后又不畏殺身之險,親往奸詐狡黠的曹操處“授”連環計,使曹軍船只“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其結果,周瑜與曹操赤壁鏖兵時,火燒曹營,使曹寨船只“一時盡著”; “無法逃避”。曹操大敗勢去,而東吳則轉危為安。顯而易見,沒有龐統的連環計,周瑜難以大敗曹軍,而在孫吳兵少勢微之情況下,一旦戰敗,定危及江南八十一州百姓。龐統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膽略,解決了此役中的棘手問題,使數百萬生靈免受戰亂之苦。故后人有詩贊之: “若非龐統連環計,公瑾安能立大功?”
古人云: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龐統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完成先取益州(今四川)三分天下然后統一中原的既定方針,龐統竟置傳統的道德觀念于不顧,讓以寬仁厚德而揚名的劉備對益州牧劉璋用兵。劉璋是劉備同宗,伐其,不仁,且劉璋對劉備有一定資助,攻其,又不義。如果龐統從儒家仁義的角度出發,如果龐統考慮到此舉會遭“天下人唾罵”,自然作罷。可是龐統為圖大業,在諸葛亮未曾多言時極力相勸。先對劉備分析了國中形勢,認為若成大業,必取益州。并明確指出了: “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而“‘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于信?”龐言若“金石之言”,使劉備茅塞頓開,決定起兵西行,后終于成功。可見,若非龐統破除陳腐觀念力議,劉備很可能失去入川的良機。
龐統處理事情不拘死理,從大局和效果出發,一切為著最終目的,有時甚至不顧其主意愿,先斬后奏。他曾對劉備提出: “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他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劉備入川后,在涪城(今屬四川)與劉璋相會,龐統勸劉備設宴殺之,這樣可兵不血刃一舉下成都。無奈劉備“只是不從”。于是,龐統便擅自教魏延在席間登堂舞劍,趁勢殺劉璋,如劉備不加阻止,此計可成。事后,龐統雖遭劉備指責而不悔。
善處理棘手問題是龐統性格的另一特點,這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龐統足智多謀。如涪城相會后,因劉備優柔寡斷坐失良機,且曹兵犯境,陡增奪川困難。龐統即提出襲成都、取涪水(今屬四川)、退荊州之上、中、下三計。并計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襲得涪水關,為劉備日后取成都鋪平了道路。
龐統率軍進攻雒城時,遭流矢死于落鳳坡。他所以堅持出戰,其中雖有疑諸葛亮怕已成功一因素,但主要是為報劉備知遇之恩,拼死效力。而其之死,按書所述乃天意即“左龍右鳳,飛入西川。雛鳳墜地,臥龍升天。”龐統若貪生自私,于有不吉征兆和劉備勸其不出時退縮不戰,或可免難。
龐統為孫吳政權的鞏固和劉備政權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才智出眾,膽識超人,享有高名。故孫吳名將魯肅稱之“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并于孫、吳”。
上一篇:《龐春梅》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彭其》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