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是晚唐袁郊所撰傳奇小說《甘澤謠·紅線》中的主角。
在唐代傳奇中,女子的形象一般與愛情聯(lián)系在一起。紅線則與眾不同。她是一位來無蹤、去無跡、身懷絕技、胸有報國濟世宏愿的奇女子。她性格內(nèi)向,外表上只示人以嫻靜文弱的形象。由于出身賤隸,她只能在潞州節(jié)度使薛嵩家里當青衣,即婢女。因為聰慧過人,善于彈阮咸,又懂得經(jīng)史,深得薛嵩寵愛,經(jīng)常替薛嵩起草奏表文書,成為薛嵩的女秘書,被稱為“內(nèi)室記”。她心地善良,喜歡幫助遭遇不幸的人們。有一次,軍中擺筵席,氣氛十分歡樂。達官貴人們只顧飲酒作樂,根本沒有注意到在歡樂的氣氛中別人有什么不幸。她側(cè)耳一聽,覺察到羯鼓的音調(diào)不對味,便告訴薛嵩說: “羯鼓之音調(diào)頗悲,其擊者必有事也。”薛嵩也懂得音律,聽了一會,同意她的看法,就召鼓手來詢問。鼓手據(jù)實稟報說: “我的妻子昨天夜里亡故了,不敢請假。”薛嵩聽后立即把他放回去料理喪事。
紅線生就一副俠肝義膽。在藩鎮(zhèn)割據(jù)稱雄、各鎮(zhèn)之間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的情況下,她關(guān)心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隨時準備憑借自己的絕技來制止戰(zhàn)爭。這個機會終于來了。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雖是薛嵩的親家翁(田承嗣的兒子娶薛嵩的女兒為妻),但他借口身患熱毒風(fēng),想換個清涼的地方療養(yǎng),便準備兼并潞州。他招募軍中武勇的軍士三千人, 號稱為“外宅男”,給養(yǎng)豐厚,作為自己的貼身護衛(wèi)。又選派三百人夜里值班守衛(wèi)住宅。通過占卜,選定好日子,想向潞州進兵。薛嵩聽到消息,日夜憂悶,想不出退兵之計。薛嵩是唐太宗時的功臣薛仁貴的孫子,他受命于朝廷,固守釜陽,控壓山東。如果一旦失守,不僅祖上勛業(yè)丟盡,并且也無法向朝廷交代。紅線早已看透薛嵩心事。一天傍晚,對薛嵩說: “某雖賤品,亦有解主憂者。”為了使“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全其性命”,她自告奮勇到魏博鎮(zhèn)跑一趟,聲稱一更上路,三更復(fù)命。結(jié)束停當以后,倏忽不見。薛嵩坐著喝了十余杯酒,忽然聽到院里有動靜,一問原來是紅線回來了。紅線向薛嵩詳細報告了她只身到達魏郡,進入田承嗣臥室,從熟睡的田承嗣枕邊偷出金盒,而巡邏、守衛(wèi)的“外宅男”卻一無所覺的情況。次日,薛嵩就修書一封,連同金盒,一起派人送回魏郡。書中不無恐嚇地說: “昨夜有客從魏中來,云自元帥頭邊獲一金合,不敢留駐,謹卻封納。”田承嗣正為失竊金盒而大肆搜索,見到金盒不覺大驚失色,立即備了一份厚禮,送給薛嵩說: “某之首領(lǐng),系在恩私。便宜知過自新,不復(fù)更貽伊戚。”并下令解散“外宅男”,把他們放歸田里,表示不再對鄰郡用兵。這下薛嵩極為感激紅線,而紅線卻要求從此“遁跡塵中,棲心物外”,永遠離開薛府。薛嵩打算送她一千金,紅線堅辭不受,終于在餞別的宴會上偽醉離席,悄然遠逝。
在紅線的身上突出了一個“奇”字。作為薛府的一個奴婢,在無人傳授的情況下能“通經(jīng)史”, “掌戕表”,這是一奇。只用半夜時間就能往返七百里,從戒備森嚴的藩帥臥室中盜出金盒,這是二奇。生為凡人而能知道前世所為,這是三奇。自稱“氣稟賊星”,而能仗義行事,這是四奇。可見,紅線是一位十足的奇女子。作者這樣寫,從積極方面說,有助于從不同的角度刻畫紅線的形象,突出她文武雙全的才能和傳奇色彩。唐自安史之亂以后,藩鎮(zhèn)割據(jù)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驕兵悍將無一例外地都是男子。他們上抗朝廷,下禍萬民, 日以征伐為事。朝廷上的官員雖然也都是男子,但對藩鎮(zhèn)姑息遷就,含忍退讓,他們所能拿出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藩鎮(zhèn)之間互相聯(lián)姻,結(jié)成親家,這種做法絲毫無濟于事。作者大概出于對男子的失望,所以寄希望于女子,幻想著能有文武雙全的女子出來制止戰(zhàn)亂。在作品中,紅線的文武才能是漸次展現(xiàn)的。她能武,卻偏偏示人以文。在唐代,節(jié)度使掌書記是由男子擔(dān)任的,而她卻綽綽有余地奪了男人的這一份工作。正當人們贊嘆她的文才的時候,她又要示人以武了。作者稱紅線為“內(nèi)記室”,顯然是為了與田承嗣的貼身護衛(wèi)三千名“外宅男”相對舉的。這種對舉具有比較的意義。因為由三千名武勇十倍的“外宅男”所嚴密保護的田承嗣臥室,紅線進出自由,盜取田承嗣枕邊的金盒易如探囊取物。可見,三千名“外宅男”不如一名“內(nèi)記室”。就這樣,作者賦予紅線以濃厚的傳奇色彩。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紅線這一形象可以使婦女揚眉吐氣,其思想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過分夸大紅線的神技以及紅線一再聲稱的報恩思想?yún)s不能不使這一形象的光輝有所減色。
在紅線形象的刻畫方面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紅線只身潛入田宅之事,完全通過紅線自己的口述出之,而不是由作者出面敘述。這樣安排,可以充分寫出紅線藝高、膽大和履險如夷的精神狀態(tài),其中如“入危邦,經(jīng)五六城,冀減主憂,敢言其苦”數(shù)句,讀來不難想象其忠勇慷慨的神色。二是善于用景物描寫作襯托。如寫紅線自魏返潞: “忽聞曉角吟風(fēng),一葉墜露。驚而試問,即紅線回矣。”寥寥數(shù)語,紅線身輕如燕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又如寫紅線偷得金盒以后的一路見聞: “將行二百里,見銅臺高揭,而漳水東注,晨飆動野,斜月在林。”一派欣喜的情狀如在眼前。
上一篇:《紅玉》文學(xué)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翠翠》文學(xué)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