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六場話劇。作者梁秉堃。原載《劇本》1982年元月號,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劇本描寫的是新華棉紡廠廠長袁志成與不正之風作斗爭的故事。為了每年多給國家上繳一千八百萬元利潤,袁志成一心撲在擴建九千錠的車間上。可是,庸俗的關系學卻使他步履艱難,各種關系戶都向他伸手,不解決問題就在關鍵時刻卡脖子,使眼看即將完工的車間不能按計劃投產。為了工作,袁志成也曾打算作某種妥協,然而,當他感到這樣做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助長不正之風的時候,他決心義無返顧地斗爭到底。劇本敏銳地抓住了在“四化”建設中人們經常遇到并為之氣憤的“關系學”問題,把群眾中普遍存在的要求改變這種不正之風的強烈情緒集中起來,并把它同“四化”建設的前途、黨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這個角度出發,提煉出“黨風不端正,四化搞不好”、必須同“關系學”進行堅決斗爭的尖銳主題,從而使劇作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特色。作品運用樸實無華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追求自然、真實的藝術效果,具有很強的生活實感。全劇構思完整,情節結構巧妙,曲折有致。一會兒山窮水盡,一會兒柳暗花明;一會兒來電,一會兒斷電;廠長一會兒心花怒放,一會兒愁眉苦臉……一切復雜的矛盾沖突都圍繞著“關系學”這一中心問題而展開,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地刻畫了袁志成這個典型形象。他既非“高、大、全”,也沒有豪言壯語,作品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鮮明的個性特征,特別突出了他達觀、幽默、倔強的性格,挖掘了他的喜劇因素。作為全戲的中心人物,他身上的喜劇色彩便決定了整部戲的喜劇基調。雖是苦戲,卻要樂唱,從而成為一出“含淚的喜劇”,深化了主題。袁廠長形象塑造的成功,使得這個戲把歌頌與暴露、光明與黑暗、現象與本質、局部與全局這一系列問題正確地統一起來,保證了作品積極的思想傾向。該劇的上演,觸動了社會的“敏感區”,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在《文藝報》編輯部和《人民日報》文藝部聯合舉行的座談會上,首都文藝界著名人士一致認為這是一出積極反映四化生活,勇于揭示并能正確表現社會矛盾的好戲。該劇獲得1980—1981年全國話劇優秀劇本獎。
上一篇:畢光明《讀一九二六年舊雜志》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郗仲平《誰是最可愛的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