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軍
長篇小說。作者梁斌。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12月初版。通過朱老忠、嚴志和兩個家庭的活動變遷及悲歡離合,在深廣的歷史背景下,反映了冀中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故事追溯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滹沱河畔的鎖井鎮,有座河神廟,廟里有座銅鐘,系明嘉靖年間,周圍四十八村的農民為修橋補堤集資購地48畝,作為憑證而鑄造的。身為村長、堤董的地主馮蘭池為了獨吞公產,指使人砸鐘滅口。長工朱老鞏為維護四十八村的利益拼死護鐘,他的老伙計嚴老祥也挺身而出,二人大鬧柳樹林。馮蘭池使出調虎離山計,古鐘沒有逃脫毀滅的命運,朱老鞏氣得吐血身亡,他那15歲的兒子虎子被迫只身闖蕩關東。他在關外挖參、打魚、淘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飄泊流離的艱苦生活鑄造了他同父親一樣的俠骨義膽。30年后,朱老忠(當年的虎子)攜妻兒回到鎖井鎮。曾與朱老鞏并肩護鐘的嚴老祥,不堪地主惡霸的欺侮,拋下老伴和兒孫下了關東,一走十幾年杳無音訊。朱老忠受到嚴老祥之子嚴志和全家的熱情接待,他們互相幫扶著,走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朱老忠見多識廣,古道熱腸,成了嚴志和及窮哥兒們的主心骨。大家幫著朱老忠蓋起三間土坯房,重建家園。朱老忠的返鄉激起了地主馮老蘭(當年的馮蘭池)的仇視和不安,他不斷尋釁滋事。嚴志和之子運濤、江濤,朱老忠之子大貴、二貴,逮著一只脯紅靛頦,馮老蘭欲將鳥兒據為己有,遭到抵制未能得逞。又唆人將大貴拉去當兵。嚴運濤外出打短工,結識了縣城高小教員、奉命回鄉開辟工作的地下黨員賈湘農。賈老師耐心講解革命的道理,啟發運濤的階級覺悟,指引運濤走上了革命道路。老驢頭之女春蘭自幼與運濤一起長大,情深意篤,正在熱戀之中。封建落后的老驢頭百般阻攔。賈老師派運濤到廣東參加革命軍。運濤到革命隊伍,受到馬列主義教育,進步很大,組織上允許他以共產黨員身份參加了國民黨,又保送他到軍官學校受訓,畢業后當了見習連長。他把國共合作、革命軍北伐的大好革命形勢及自己的情況寫信告訴家里,樂壞了全家以及老忠大伯和窮鄉親們。江濤在賈老師任教的學校里加入了共青團,高小畢業后考上了保定第二師范,與學校的國文教員、同鄉嚴知孝關系密切。正當朱、嚴兩家盼望革命軍打到北方來,對生活充滿信心的時候,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迫害革命志士,運濤被捕押在濟南監獄。風燭殘年的老奶奶經不起這沉重打擊,辭別人世。嚴志和在老忠哥和鄉親們的幫助下,從簡埋葬了母親。為了籌措去濟南探監的路費,他硬著頭皮向馮老蘭借錢。馮老蘭落井下石,乘機敲詐,嚴志和忍痛去掉父親用血汗掙下的二畝“寶地”。他拖著高燒的病體向自己的土地告別,“匍匐下去,張開大嘴,啃著泥土,咀嚼著伸長了脖子咽下去”。豪爽仗義的朱志忠把嚴家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不顧秋收在即,將自家的事托付給二貴母子,與江濤一道步行赴濟南。被判無期徒刑的運濤在獄中大義凜然,怒斥反動派的叛賣行徑,宣傳革命真理,使江濤深受教育。冬天,組織上派已轉為黨員的江濤回鎖井鎮去發動農民進行反割頭稅、反百貨稅運動。在賈湘農的具體指點下,江濤發動、串聯苦大仇深的貧苦農民朱老忠、朱老明、朱老星組織了宣傳隊,到大集上去鼓動民眾。回老家度寒假的保定女師學生、嚴知孝之女嚴萍追隨江濤參加斗爭,二人產生了愛情。從軍隊跑回家來的朱大貴在家門口支起大鍋,義務為鄉親們殺豬,既打擊了馮老蘭包割頭稅的美夢,又團結和教育了群眾。經過周密的組織準備,在大集上召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頭稅大會”,江濤慷慨演說,群情激憤。會后舉行大游行,農民的隊伍沖進稅局子,又搶了官鹽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反割頭稅”斗爭取得了初步勝利。朱老忠、嚴志和、朱老明經受了考驗,成為鎖井第一批共產黨員。農民們在斗爭中看到了組織起來的力量。馮老蘭之子馮貴堂告到省里,省政府指令縣政府追查“煽惑民眾、抗納稅款”的“共黨”,江濤撤回保定。革命青年張嘉慶出身地主家庭,因帶領農民搶了自家莊稼與父親脫離關系,賈老師指示江濤和嚴萍幫助他上了二師。“九·一八”事變后,廣大人民抗日愛國熱情高漲。江濤、嚴萍與進步學生一道,上街散發傳單,宣傳演講,號召“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他們的正義愛國行動遭到反動憲警鎮壓,二師掀起學潮。省政府宣布解散二師。中共二師支部負責人老夏和江濤領導了護校運動。國民黨市黨部來人逮捕老夏和江濤,被張嘉慶驅逐。軍警包圍了學校,二師與外界失掉聯系。學潮受到保定各界矚目,并影響了平津和華北。保定學聯指示二師主力轉入鄉村,開展農村的抗日活動。正當他們積極準備突圍的時候,白軍沖進學校,學生們拿起長槍大刀,奮起抵抗。激戰中老夏壯烈犧牲,江濤被捕,張嘉慶負傷被送進醫院,被朱老忠營救出來,他們奔向遼闊無邊的青紗帳。一場更大的革命風暴即將在冀中大地興起。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從自發反抗封建勢力到在黨的領導教育下逐步覺醒、走向自覺革命的英雄群像。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在表現手法上,既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注重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刻畫性格,又吸收了外國小說的某些長處,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寫比較細膩。采用了豐富的群眾語言,具有醇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有較強的感染力。故事性強,脈絡清晰。《紅旗譜》在我國當代文學作品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受到文藝界高度評價。曾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上一篇:孫宜君《紅旗歌謠》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紅日》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