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宣雅
五幕話劇。作者趙寰(執筆)、龐加興。最初發表于《劇本》1979年第1期。劇本描寫1927年夏秋期間,毛澤東在湘鄂贛等地發動農民秋收起義的革命斗爭故事。這一年,汪精衛和蔣介石先后背叛革命,導致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當革命處于低潮時,共產黨內部也出現了嚴重分歧。陳獨秀等人機械地搬用蘇聯革命的經驗,認為中國革命也應該以武裝攻占大城市為目標;毛澤東等人則堅決主張將革命斗爭推向廣大的農村,革命的武裝力量可以在敵弱我強的農村得到發展。1927年中秋時節,毛澤東在湖南省發動了農民武裝暴動,排除右傾和“左”傾路線的干擾,毅然率領霍忠妹等農民革命軍戰士,向江西省境內的井崗山挺進。劇作集中塑造了毛澤東的光輝形象,描寫他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革命領袖的偉大氣魄、膽略和他臨危不亂、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同時,劇作還成功地刻畫了老練沉毅的石向展、潑辣莽撞而又堅貞頑強的霍忠妹等感人至深的革命者形象。此外,劇中的洪屈水等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形象,也都較為真實可信。劇作力圖藝術地展示出革命處于危難之際毛澤東作為革命領袖力挽狂瀾的非凡氣魄和當時中共黨內兩條路線的激烈斗爭,尤其是對領袖形象的正面描繪,劇作者顯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不過,該劇作所表現的內容與歷史事件相比較,仍然顯得單薄和貧乏;雖然對領袖形象的塑造進行了新的探索,但仍然存有模式化的痕跡,或許正因為這樣,劇中其他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還是過于簡單。
上一篇:姜嵐《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林道立《秋水》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