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張潔。這篇小說最初發表于《北京文藝》1979年第11期,后收入《張潔小說劇本選》(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是一篇探索社會問題的小說,是作者試用文藝形式表達她讀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體會。小說以感傷的筆調,敘寫了母女兩代的愛情。女作家鐘雨與老干部鏤骨銘心地相愛(鐘雨因與丈夫并非真正相愛而早早分手)。這位老干部30年代末在上海作地下工作的時候,一位老工人為了掩護他而被捕犧牲,他出于道義、責任、階級情誼和對死者的感念,毫不猶豫地娶了老工人的女兒。“雖然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但也“生活得和睦、融洽”。然而他最終還是意識到了心中愛情的存在,到了他“無權去愛”的時候,發生了與鐘雨間這足以使他獻出生命的愛情。這對他們兩人無疑是痛苦的,他們只能把感情埋在心底,路上相見也只有相視一笑。他只能透過車窗望見她騎車的身影;費盡周折到她家附近,只為了從門前走一趟;在百忙中也不會忘記注意各種報刊是否發表了她的作品;還細心地從她與別人的閑談中得知她喜好契訶夫,便送給她一套《契訶夫小說選集》。鐘雨把這套書精心保管,從不許別人動它;每當他在臺上作報告,鐘雨坐在臺下,淚水便會不由地充滿她的眼眶;逢到他咳嗽咳得講不下去,鐘雨便揪心地想應有人阻止他吸煙,擔心他又犯了氣管炎;為了看一眼他乘的小車、車窗中一閃而過的他,鐘雨煞費苦心地計算著時間;當他在“文革”中受磨難時,她痛心流淚,并勇敢地為他的死而佩帶黑紗。鐘雨無數次凝望那條他們唯一一次曾經一同走過的那條柏油小路,獨自在其中徘徊。他們曾相約彼此忘記,鐘雨只能把筆記本當作他的替身,時時刻刻、年復一年在上面和他傾心交談,這筆記本上寫著“愛,是不能忘記的”。這一愛情悲劇,對于到了出嫁年齡而尚未找到真正愛情的女兒珊珊,無疑是一面很好的鏡子。珊珊與喬林已“戀愛”兩年,卻始終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而一直下不了決心結婚,由此也引來不少閑言碎語。看了母親的筆記后,她想了很多,似乎也明白了許多,真想大聲疾呼:“別管人家的閑事吧!讓我們耐心地等待著,等著那呼喚我們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結婚!不要擔心這么一來,獨身生活會成為一種可怕的災難。要知道,這興許正是社會生活在文化、教養、趣味……等方面進化的一種表現!”作品表現了“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這一嚴肅的人生課題,在現實社會中,這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細膩的感情描寫,是作品最顯著的特色。《愛,是不能忘記的》在張潔的創作道路上,是一個新的嘗試。作品發表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爭議的焦點在于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否合乎道德。一種意見認為,鐘雨渴求真正的愛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老干部背棄妻子的感情而去渴求女作家的愛是不道德的。另一種意見認為,他們的愛情純粹是思想一致、性格融合的結晶,為了維護現存的道德,他們克制和割舍自己的愛,顯示出一種超乎愛情之上的道德情操,因而這愛情是純潔、高尚、合乎道德的。
上一篇:蔣亞林《愛的蹤跡》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父親》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