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舟
報告文學。作者張鍥。原載《當代》1980年第4期。這是改革初期,作者在河南采訪的真實記錄。在那里,作者會見了一部分省、地、市、縣的領導同志和其他一些立志改革的人們。既看到了剛剛逝去的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所留下的嚴重創(chuàng)傷,也看到了一些人們正在為醫(yī)治這些創(chuàng)傷所進行的艱苦戰(zhàn)斗,聽到了一些感人的事跡。作者將其采訪的“片鱗只爪”,以全景式的結構,實錄體的寫法,向人們展現(xiàn)了河南大地正在滾動的改革熱流,推出了一批立志改革的人物。河南地處黃河中游,是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過渡地帶。全省人口僅次于四川和山東,居全國第三位;面積比歐洲的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士四國的總和還要大。但是,過去的河南“一是‘古’,二是‘苦’,三是‘土’?!苯夥藕笕?,依然未能擺脫貧窮。尤其是1958年的浮夸風和十年動亂,更將河南推到“經(jīng)濟崩潰邊緣”。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河南歷史的轉折。新的歷史正在由那些立志改革者撰寫,他們中間有擔任省的領導工作的老同志如段君毅、劉杰、王樹成、李寶光等,他們立志改革、不尚空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有的還主動讓賢,站好最后一班崗。有六十年代大學畢業(yè)的中年知識分子,如工程師、副廠長張紹鼎,他們?yōu)閲謶n,埋頭苦干,無私奉獻。有像漯河市委工業(yè)書記徐慶賢那樣的樸實精干、作風深入的領導,也有像二十四級的省農(nóng)委主任那樣的既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又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干部。還有一些城市和農(nóng)村的干部、知識分子,乃至他們的家屬,都為河南的變化默默無聞地作著貢獻。全文分五章:第一章“從洛陽到平頂山的公路上”,第二章“老驥行”,第三章“芳草萋萋”,第四章“在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第五章“黃河東流去”。氣勢宏大,文字樸素,材料真實而具典型性,是當時反映改革潮流的報告文學的佳作之一。
上一篇:郎偉《煩惱人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楊新敏《焦大輪子》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