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畢光明
抒情詩。作者芒克。見《北京青年現代詩十六家》(漓江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燈在這里被賦予了通常所賦予的象征意義,但是燈光在這里產生的效果卻是出人意料的。詩的表面是寫突然亮了的燈在一個昏天黑地、狂醉濫飲的酒場引起的反應,但這一看似粗俗的燈的事件,把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形象刻畫得很有個性,對環境的批評也很有分量。詩每一節都是用“燈突然亮了”開頭的,突如其來的燈光讓人們也感到怔忡,接著看到的就是既是人們可能經驗過,也是人們所沒有注意到的情景。最開始使人們感到驚愕的是詩人用比擬的方式讓無生命的燈有了殘忍的意志。燈光像一只突然撲過來的兇猛的鷹隼,用它的利爪“踩著醉漢們冷冰冰的臉/燈,撲打著巨大的翅膀”,“在它的巨大的翅膀下面/那些像是死了的眼睛/正向外流著酒……”這里燈光的生命是虛擬的,燈下的情景卻可以是實有的。第二節的虛擬性驟然加強,詩歌的暗示力和震撼力從而產生。燈光引起了一陣騷亂,醉漢們大聲嚷嚷,拒絕燈光的飛來:“我們為什么還不把它趕走/我們為什么要讓它來啄食我們/我們寧愿在黑暗中死……”“燈光”和“黑暗”的象征意義被凸現了出來。醉漢們并非糊涂得爛醉,而是有意地麻醉自己。“燈光”這光明的誘惑,這人的理想和創造之光,突然間帶給這些已經被黑暗所包圍所囚禁著的人的,只能是更大的痛苦。詩不去直接指責環境的黑暗,而通過醉漢的選擇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批判性。作者并不滿足于喚起人們的某種情緒,而是要引導你作理性的掂量和選擇。詩的最末一節,那個一直冷靜地坐在酒場一角的“我”在對比中出現了。“只聽燈下有人小聲地問我/你說這燈是讓它亮著呢/還是應該把它關掉。”這與其說是問“我”,不如說“我”在問每一位讀者:你以為該做什么樣的選擇?詩的語言精警有力,結構完整而有開放性,想象出奇制勝。
上一篇:謝錫文《火紅的云霞》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燈之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