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尹昌龍
中篇小說。作者王朔。發表于《青年文學》1987年第5—6期。小說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述,講述了“我”和一幫哥兒們在倒賣活動中的經歷和內心體驗。“我”是一個北方城市的待業青年,玩笑人生?!拔摇钡侥戏揭蛔鞘泻托旃鉂?、張燕生等哥兒們以幫忙買汽車為名,糊弄搞采購的老蔣。我們住在一所高級賓館里,過著放蕩的日子。后來“我”與一個老港客談了一筆彩電生意,到沿海一座城市去取貨。可狡猾的老港客想敲詐我們,抬高了彩電價錢?!拔摇背鲇诹x憤,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通。一幫地痞沒命地追“我”,“我”沒命地逃,最后一起被抓進了公安局?!拔摇辟I彩電的計劃失敗了。可李白玲、張燕生、老邱卻早已做妥了倒騰汽車的大買賣,“我”被哥兒們摔了,流落在街頭。那位自認為和“我”一樣有思想的李白玲愛上了“我”,她想用愛來融化“我”,可“我”對這一切早已厭倦了,“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被異化了,“在玩世不恭中,我想著永遠失去美好的一切”。小說深刻地展示了“我”在現代生活中的生態和心態。“我”經歷了文革的興奮和失望以后,對一切都不再有虔誠和執著了?!拔摇弊兊猛媸啦还?,浪里浪蕩,一切的理想、希望、真誠、善良、美好都被“我”不當回事?!拔摇辈辉僬J認真真地過日子了,“我”玩人生、玩社會、玩遍三教九流?!拔摇痹谕嫘?、游戲和調侃中痛痛快快而又麻木不仁地活著。但是,“我”又不同于徹底混跡紅塵中的人,“我”活得自由自在,但又不孜孜于個人的名利。“我”總是有一點無法拋棄的敏感,內心中總有一處深刻的存留?!拔摇痹谶m應異化中又得以反觀異化。在認識了單純而真誠的張珞以后,“我”那顆童年的、沒有被污染的心又回來了。但一到真實中以后,那片錦繡之地越來越遠了。朋友楊金麗罵“我”是個橡皮人,能伸能縮,沒心沒肝;同伙李白玲又戳穿了“我”的憂郁?!拔摇备映闪藗€非人,“我”變得徹底地不哀不怨了?!拔摇彼坪醺杏X到自己是個橡皮人,帶著慘白、發著橡皮光澤和質感的面孔,“我”只是有點像人罷了。小說中的馬漢玉和張珞是兩個充滿亮點的角色,如果說張珞這位少女啟發了“我”人性純真的夢,那么馬漢玉作為一名警察指點了“我”非人的面孔,他教導“我”活著不只為了覓食,應該像一個人一樣行走。在馬漢玉和張珞身上寄寓了作者某種人性理想。小說在看似無所謂的生態和心態中,表達了對現代人困境和異化現象的思索,表達了對頑主和玩文化的省察,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某種考評。小說的語言幽默、活潑,有幾分油滑,也有幾分尖刻,嘻笑怒罵,在以調侃為基質的氛圍中灑脫自如。小說曾被改編成影片《大喘氣》。
上一篇:李曉曄《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歡呼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