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五幕話劇。作者胡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59年11月出版。劇作通過描寫華北一個普通村莊從土地革命、成立合作社、高級社到建立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展現了一幅中國農民向社會主義邁進的史詩性畫卷,反映了廣大農村發生的一系列變革。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槐樹莊的貧雇農團結在以郭大娘為首的黨員干部周圍,同地主崔老昆及其兒子崔治國的破壞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摧毀了剝削制度,斬斷了私有制根子,也團結教育了目光狹隘、自私自利的落后干部及群眾。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采用“現在”的形式表現長時期的斗爭生活。該劇情節結構是以黨在農村的政策實踐的進程為經安排戲劇線索,但并不著力去表現歷史斗爭的過程,而是著力表現若干富有典型意義的橫剖面,讓戲劇性展開在各個橫剖面之中,人物活在各個橫剖面之內,從而在縱的方面可以看到人物的發展變化,從橫的方面又可以看到人物的個性特征。縱橫均以人物關系交織起來,形成其結構的有機性、整一性。該劇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時代特征、性格迥異而富有典型色彩的人物形象。首先是運用尖銳的矛盾沖突來凸現人物特征。這特別表現在郭大娘形象的塑造上。劇本設置了重重矛盾推在她面前,使她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突出了她堅持原則、顧全大局、斗爭頑強、團結有方的領導才能。其次,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映襯人物形象。如郭大娘與劉老成、趙和尚與李滿倉、張美麗與黑妮等等,兩相對照,分外鮮明。其次是運用細節描寫豐富人物的個性風貌。該劇把嚴肅、緊張的斗爭處理得逸趣橫生而又嚴謹有致,表現了輕松、幽默的喜劇風格。一方面運用旁白手法,既增強了喜劇氣氛,又聯絡了觀眾的感情;另一方面則是得利于濃厚的地方色彩和詼諧的人物對話。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該劇不可避免地受了“左”傾思想的影響,但在眾多描寫農村題材的作品中,無疑是較為成功的一個,曾受到戲劇界及觀眾的普遍贊譽,并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上一篇:王曉文《棒槌鳥又叫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菊延《櫻花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