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七場話劇。作者王煉。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5月出版該劇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再現了我國解放后,江西省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歷史過程和勝利,譜寫了一曲黨和政府熱情關懷人民群眾生活的贊歌。解放前,江西玉山縣是血吸蟲病猖狂的地區之一,農民方老爹一家四口為躲避可怕的病災奔波流離,然而卻總也逃不出瘟神的魔影,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解放后,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偏遠的水鄉開進了以羅舜德為首的血防站醫務人員。他們想方設法,為農民排憂解難;克服重重困難,挽救了千百個血吸蟲患者。苦妹子,這個命運坎坷而如今又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晚期病人,也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得到了做人的權利,也因此而得到了美滿的愛情。劇本生動地刻畫了羅舜德這個黨的領導干部的精神風貌,表現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從而體現了黨對人民生命健康的深切關懷。作品以大量細節,特別是以人物形象之間的鮮明對比,突出了戲劇主人公的個性風彩。如果說對羅舜德是濃墨重彩、粗線勾勒的話,那么對苦妹子則是淡筆素描,精雕細刻,通過人物意識潛流的深層挖掘,將苦妹子痛楚矛盾的心理狀態揭示得細致入微、真實感人。苦妹子形象的塑造成功,使“春天化育萬物,枯木發芽開花”這一主題增強了表現力。在藝術構思上,劇作以血防站在如何開展工作問題上的內部矛盾沖突為主線,以苦妹子與方家的感情糾葛為副線,雙線時而平行,時而交叉;相互照應,共同推進,錯落有致地完成了故事情節的合理建構。序幕與尾聲的安排,既起到了新舊社會對照鮮明的情境效應,又使劇情布局完整、內涵豐富。此外,該劇所表現的生活領域,是話劇舞臺上所不多見的,因而題材上具有一定的開拓意義。該劇當時曾在幾個大城市先后上演,受到普遍好評。1960年,作者與鄭君里合作,將其改成電影劇本,于1962年被搬上銀幕。
上一篇:宣雅《楓葉紅了的時候》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蔣亞林《柯靈散文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