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王蒙。發表于《人民文學》1980年第5期,曾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它是一篇較多地運用“意識流”藝術表現手法寫作的小說。整篇小說圍繞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在從X城開往N地的“悶罐子車”上兩個多小時的所見所聞及其心理聯想展開。作品的主題是辭舊迎新,謳歌撥亂反正后生活中出現的轉機。全文以主人公的聯想、回憶、閃念來組織素材,形成“放射結構”的特點。它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發揮聯想的自由,把筆觸伸向過去和現在、中國和外國、城市和鄉村,瞬息萬變,無邊無際。主人公岳之峰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北平解放前曾參加過黨組織的進步學生運動。1956年因回家住了四天,結果卻檢討了二十二年!曲折的生活經歷,心靈的創傷,使他的性格趨于內向,但他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他坐在黑咕隆冬的悶罐子車里,卻注意到車窗透進的光亮;他回想起國外優美的環境,兒童的歡歌,又想到自己的家鄉,快樂的童年;想起國外現代化的生活,又記起家鄉人民正辛勤耕耘;他聽到人們的抱怨、牢騷,也看到車上一位婦女在用錄音機學習德語;他知道這是冬天,卻感到了春的溫暖;他看到悶罐子車丑陋、破舊,可發現火車頭是蠻好的,是嶄新的、清潔的。于是,他下車后便有了這樣的感想:“如今每個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現轉機,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遠不應該忘懷的。”這篇小說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著重寫人的感覺,塑造一個“立體的、透明的雕像”(聶華苓語)。它以精練的筆墨表現豐富的內涵,語言具有鮮明的主觀色彩,含蓄、深沉,富有彈性和節奏。意味深遠的象征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文的顯著特色。
上一篇:楊新敏《星星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學軍《春到草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