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話劇。作者孫惠柱(執筆)、張馬力。發表于《劇本》1985年第3期。這是一部構思新穎、手法怪誕的劇作。劇中的老B是個懷才不遇的B角演員,長期不受重用,好像他的生命一直被“掛在墻上”。然而,老B終于有一天從墻上走了下來,演出了一幕幕發人深省的悲喜劇。老B的形象,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高大完美,他像一個強者那樣在拼命奮斗,而他自身的弱點也在奮斗的過程中顯現出來。他的自信后面隱藏著自卑,清高后面隱藏著虛榮,執著追求后面隱藏著患得患失,憤世嫉俗后面隱藏著阿Q般的“精神勝利”。他既偉大又渺小,既高貴又卑下,既是“屈原”又是“范進”。老B的悲劇性就在于他不了解自己;但他的可貴之處又在于他不懈地尋找自己。他在經受了強烈的心靈震顫之后,終于獲得了認識自身的勇氣,獲得了“真正的人的生命”。作品以變形的、荒誕的藝術形式,塑造了老B這個蘊含著深刻哲理內容的“熟悉的陌生人”形象,像一面鏡子,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該劇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對話劇形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它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以多樣靈活的表現手段,創造出了嶄新的舞臺風貌。劇中除去老B之外,就是那支由四名演員組成的歌隊。他們時而通過吉它彈唱,表達角色情緒的外化和延長,時而進入表演場地扮演劇中人物,造成了很強的間離效果。該劇采取開放式的結構,打破鏡框式演出的習慣,讓舞臺時空與角色的心理時空變得相當自由,加強了臺上臺下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整出戲布景相當簡單,只在高平臺上懸著一個畫框,具有鮮明的寫意特色。該劇動用一切手段充分表現了戲劇的假定性,發揮了戲劇的綜合性藝術功能,表演上追求演戲感和虛擬化(如戲中戲、面具、啞劇表演等),突出了各門類藝術(如歌曲、舞蹈、朗誦、造型)的整體效應;以人物心理真實為依據,尋求有更大表現力的外在變形形式,這種形式由于和充滿理性思索的劇作風格相協調,因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周裕國《拾穗小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方舟《掛在樹梢上的風箏》當代文學作品賞析